不如分享那麼多年的網民感覺吧,已記不起為什麼在geocities寫起網頁來,興之所至,有網友提議用dreamweaver方便製作,很多東西都是試下試下而成,因為版面是WYSWYG,那便很簡單一部部砌上去,從沒想過有人看,最初在留言版的都是做媒,後來真的有人留言,那份喜悅至今難忘。
網頁
▼
2020年12月30日星期三
又再記起你●梅艷芳小姐
一個藝術家、工匠、工人,他們工作時候有何分別?
一個用心用腦又用手去完成他的製成品。
一個用腦用手。
一個只用手。
一個把事做到最好,一個做好,一個做完。
他們身價自然不同啦。
1982年參加新秀歌唱比賽奪冠後從此平步青雲!
她對民主訴求不用言喻。
踏入千禧年代仍然深受樂迷愛戴。
一個用腦用手。
一個只用手。
一個把事做到最好,一個做好,一個做完。
他們身價自然不同啦。
自我燃燒照亮人生舞台
梅艷芳是不斷自我燃燒的一團火,照亮了自己的生命舞台,也照亮了千萬觀眾心中的舞台。
她是一團火,不斷自我燃燒。儘管外表上她可以像冰塊般冷,但冰包不住火,她身體總有一股停不了的動力,即使在生命最後的時刻,她還是要不斷釋放在體內燃燒的感覺,讓別人的靈魂著火,永遠懷念她的情和她的義。
梅艷芳是為舞台而活的人物。當生活的痛苦折磨她的時候,舞台成為她感情世界的重要出口。只要一踏上舞台,只要她面對鏡頭,她就像換了一個人,全情投入,聲淚俱下,或巧目倩兮,都在燃燒她的演藝細胞。在她獲悉自己患上癌症時,標準的醫學意見是靜養休息,但她堅持連開八場的演唱會,因為她早就和歌迷有約,她不要讓愛她的人失望,她要繼續燃燒生命,雖然生命的盡頭是她看不見的黑夜。
但戲要演下去,無論生或死,無論美和醜。沒有任何行業和演藝事業一樣,可以演盡悲歡離合,超越生離死別。梅艷芳的生命劇本,比她演過的戲還要曲折離奇。她是一個最入世的演員,絕不會逃避時代變幻的痛苦情節,也不會忘記擁抱歷史的激情。她在「六四」事件中義唱,慷慨激昂﹔她在華東水災中參與賑災﹔她在香港演藝界反黑社會、反暴力的運動中,站在抗議的最前線。她不僅是歌星和演員,還是敢言敢愛敢恨的意見領袖,說出這個社會的失望和希望。
熟悉梅艷芳的朋友,都會為她的豪氣所折服。她出身基層,言談間掩不住草莽的色彩,但只要在鎂光燈下,在舞台上,她在英氣中還是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柔媚,配上她低沉而磁性的歌聲,擄獲了多少歌迷和情人的心。
(節錄自2004年第二期亞洲周刊)
梅艷芳是不斷自我燃燒的一團火,照亮了自己的生命舞台,也照亮了千萬觀眾心中的舞台。
她是一團火,不斷自我燃燒。儘管外表上她可以像冰塊般冷,但冰包不住火,她身體總有一股停不了的動力,即使在生命最後的時刻,她還是要不斷釋放在體內燃燒的感覺,讓別人的靈魂著火,永遠懷念她的情和她的義。
梅艷芳是為舞台而活的人物。當生活的痛苦折磨她的時候,舞台成為她感情世界的重要出口。只要一踏上舞台,只要她面對鏡頭,她就像換了一個人,全情投入,聲淚俱下,或巧目倩兮,都在燃燒她的演藝細胞。在她獲悉自己患上癌症時,標準的醫學意見是靜養休息,但她堅持連開八場的演唱會,因為她早就和歌迷有約,她不要讓愛她的人失望,她要繼續燃燒生命,雖然生命的盡頭是她看不見的黑夜。
但戲要演下去,無論生或死,無論美和醜。沒有任何行業和演藝事業一樣,可以演盡悲歡離合,超越生離死別。梅艷芳的生命劇本,比她演過的戲還要曲折離奇。她是一個最入世的演員,絕不會逃避時代變幻的痛苦情節,也不會忘記擁抱歷史的激情。她在「六四」事件中義唱,慷慨激昂﹔她在華東水災中參與賑災﹔她在香港演藝界反黑社會、反暴力的運動中,站在抗議的最前線。她不僅是歌星和演員,還是敢言敢愛敢恨的意見領袖,說出這個社會的失望和希望。
熟悉梅艷芳的朋友,都會為她的豪氣所折服。她出身基層,言談間掩不住草莽的色彩,但只要在鎂光燈下,在舞台上,她在英氣中還是散發著一種說不出的柔媚,配上她低沉而磁性的歌聲,擄獲了多少歌迷和情人的心。
(節錄自2004年第二期亞洲周刊)
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
2020年12月25日星期五
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
2020年12月19日星期六
智源回憶(三)以最便宜方式取得折扣
當年在書店長訂期刊的顧客,憑證在門市購物也有九折優惠。
在當時來說都算吸引。
全店最便宜的就是訂閱日本版模型情報,二百日圓一期,一年所費有限。
相信有緣人才看到此篇網誌,因只在這裡獨家刊登。
故分享一千零一期的彩頁。
2020年12月18日星期五
青春火花●配音片集的小記憶
好佩服好多專家記得咁多野,偷圖只係令畫面冇咁寡,我完全對此片集在香港首播時毫無太大印象,但88年電視台深夜播的一集有錄有看,專誠邊睇邊cut廣告,當時配音陣容,教練是陳劍雲配音,電影半斤八両和許冠文在廚房大戰果個,莊瑪莉是許瑩英配音,也在許氏電影演出的師奶/員工阿姐,蘇由美是區瑞華配,大雄媽媽,無閒就係佢配,正所謂行行出狀元,吃演藝飯不用俊男美女也可。
香港有「青春火花」電影版上映更加唔知。
感謝網片給大家一個真相,亞視的配音員較神秘和低調。
當年片集播映至某些集數便停止,後來改在半夜時份續播,片長連廣告約一小時。
2020年12月17日星期四
2020年12月14日星期一
月光幪面俠的記憶
印象中七十年代尾電視曾經播過一集「月光幪面俠」便沒有再播下去,奇就奇在可以這樣不合情理的安排嗎?當然現在要看也不再依賴電視台播映啦。
(註:有網民提醒,此片八十年代在430穿梭機時段內繼續播映。)
那年代沒多少人知道原作是漫畫,即使片頭有字幕也未必留意,這樣說法會有爭議嗎?
現今網絡方便,隨便也有所屬專題在維基百科內找到,所以不打算做文抄公,當中資料也算正確吧,在人人都可以做專家的年代。
那個年代都幾盛行儲貼紙,他騎著電單車那張經典pose貼了在工具箱上,造型類似網圖大概模樣,那箱原是放置味之素小包裝味精的盛物架,掛在店舖牆上,當時甚麼東西也放進去,筆呀間尺剪刀之類雜物,直至屋邨清拆需要搬遷時沒有保留了,那時候不懂甚麼戀物情意,早應把該拿走的都拿走吧,呀,那轉盤電話也沒有取走啦,還有那些汽水樽,理應至少用相機拍照留念啦。
有時一些事物留在腦海中更佳,永遠是記憶猶新。
(註:有網民提醒,此片八十年代在430穿梭機時段內繼續播映。)
那年代沒多少人知道原作是漫畫,即使片頭有字幕也未必留意,這樣說法會有爭議嗎?
現今網絡方便,隨便也有所屬專題在維基百科內找到,所以不打算做文抄公,當中資料也算正確吧,在人人都可以做專家的年代。
那個年代都幾盛行儲貼紙,他騎著電單車那張經典pose貼了在工具箱上,造型類似網圖大概模樣,那箱原是放置味之素小包裝味精的盛物架,掛在店舖牆上,當時甚麼東西也放進去,筆呀間尺剪刀之類雜物,直至屋邨清拆需要搬遷時沒有保留了,那時候不懂甚麼戀物情意,早應把該拿走的都拿走吧,呀,那轉盤電話也沒有取走啦,還有那些汽水樽,理應至少用相機拍照留念啦。
有時一些事物留在腦海中更佳,永遠是記憶猶新。
現在看到那些懷古收藏,真佩服物主收集的能耐。
2020年12月13日星期日
2020年12月12日星期六
往事只能回味之國貨玩具三蚊有交易?
前言:檔主找來一些雜誌剪報,在這個時勢分享昔日美好。
內文轉自1997年某期東touch。
內文轉自1997年某期東touch。
===
以前要買國產貨,很自然會想起去國貨公司購買,因為國貨公司乃國貨專門店。 但踏入90年代,隨看日本百貨業入侵香港,競爭變得劇烈, 國貨公司為了掙扎求存,惟有向多元化發展,除了售賣國產貨, 亦會售賣市面一般商品。
換言之,國貨公司已跟一般百貨公司無大分別。 事實上由94年開始,「中國國貨」及「大華國貨」已合併,易名「華潤百貨」,已不再用「國貨」兩字作招徠。
現時,全港有國貨公司40多家,共30多間 門市。較大間的國貨公司共4間,包括 「裕華」 「中僑」、「華潤」及「華豐」。
其中一些國貨公司保留既有特色,例如公司內附設中醫師,診金數十元,病人診症後, 可以在附設之中藥部執藥,非常方便。 另一特色是,偶然會有一些罕有的小玩具售賣,例如軍棋、遊戲棒,每件不過2、3元。若玩厭遊戲機,不妨到國貨公司尋找另類小玩具。
換言之,國貨公司已跟一般百貨公司無大分別。 事實上由94年開始,「中國國貨」及「大華國貨」已合併,易名「華潤百貨」,已不再用「國貨」兩字作招徠。
現時,全港有國貨公司40多家,共30多間 門市。較大間的國貨公司共4間,包括 「裕華」 「中僑」、「華潤」及「華豐」。
其中一些國貨公司保留既有特色,例如公司內附設中醫師,診金數十元,病人診症後, 可以在附設之中藥部執藥,非常方便。 另一特色是,偶然會有一些罕有的小玩具售賣,例如軍棋、遊戲棒,每件不過2、3元。若玩厭遊戲機,不妨到國貨公司尋找另類小玩具。
#波子棋 #飛行棋 #康樂棋
2020年12月11日星期五
智源回憶(二)買呀買訂呀訂
首先說說自己入行點滴,1987年11月某天,到智源購物,見那裡請人便見工,嘿,方發現員工有購物折扣,任職後買野咁先至著數!
你看,買了東西才去見工,真笨。
這三本都是同一時空收藏,綠底那本是振明兄割愛給我的,只為看池上老師使用剪開毛筆那一格,白底那本是智源訂的,那時還未學日文卻愛日版書味,學生年代多數去大丸、三越、崇光等地方朝聖。
圖二是同事阿妍送的書藉,内容取材自白底封面那本,可是轉用黑白印刷,不經不覺也有三十多年歷史,彷似昨天的事。
由於員工不用付訂金訂書,所以大家漁翁撒網式地訂了一大堆書刊,回想起來幸好當時「品切」的也多,試問香港地吋金呎土哪有空間放置?年輕時卻不理那麼多,購買慾大過實在需要。
還有一些古惑招未說,當年有人試過把客戶的書據為己有,向對方訛稱日本方面訂不到。
當年期刊訂單,背後隱約看到畫過漫畫痕跡。
你看,買了東西才去見工,真笨。
這三本都是同一時空收藏,綠底那本是振明兄割愛給我的,只為看池上老師使用剪開毛筆那一格,白底那本是智源訂的,那時還未學日文卻愛日版書味,學生年代多數去大丸、三越、崇光等地方朝聖。
圖二是同事阿妍送的書藉,内容取材自白底封面那本,可是轉用黑白印刷,不經不覺也有三十多年歷史,彷似昨天的事。
圖片大部份書籍都是當年入手戰利品。
還有一些古惑招未說,當年有人試過把客戶的書據為己有,向對方訛稱日本方面訂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