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年10月31日星期五

沉悶的日本人 by RORO

文:RORO  電子化:在下

作者簡介,見上星期的網誌

淺田小姐給我說過一個趣事,她在通勤電車上經歷的。

某天早上她來上班,本來是安靜車廂,突然,有個大叔打了個
巨響的噴嚏,一不明物體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應聲落地。

眾人先是好奇,定睛一看,原來是大叔的假牙!被噴出來後, 落在了對面乘客的腳邊。乘客都看到了如此喜感的一幕,我們的淺田小姐當然也沒錯過。然後,大叔窘迫地撿起假牙,默默收拾 ....

淺田小姐給我轉述的時候要笑翻了,她說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 的事情。在車廂裡看到是假牙的那一刻,她心裡爆笑不止,無奈其他人都裝作甚麼沒看到,該看書看書,該打盹兒的繼續閉上眼睛, 空氣裡只有沉默的尷尬。淺田小姐原話是「拚命地忍耐着」,才沒有笑出來,直到跟我複述時想起那一幕,才終於無所顧忌地放聲大笑。 要是有日本人當場笑出來,或是稍微多看兩眼,都不符合日本人作風沉默,才是典型反應。

我在家門口的車站,經常遇到一位穿高跟鞋的異裝癖中年男
子,背單肩包,包上掛滿了玩偶,和我們一起排隊等車時,沒有人側目多看一眼,更不會有人指指點點。

辦公室裡有同事要跟領導去國外出差,不管他多興奮,其他同
事也不會多問一句。

參加小朋友的暑期活動,全程有個5歲的男孩大吵大鬧,一直黏在媽媽身上,哭鬧聲幾乎蓋過了工作人員的說話聲。但媽媽很
愛,沒有說教,其他人也難以表達不滿,活動在一種亂糟糟的氛圍中結束。

其實,上述三種場景裡,日本人表面沉默,但都上演着不同的 內心戲。

第一幕裡,異裝癖在日本見怪不怪了,但身邊出現這麼奇怪的 傢伙,心裡可能還是會吐槽可臉上仍是淡定,才不要表現出大驚小怪。

第二幕裡,所有感受到其喜悅的同事,可能在心裡不屑,卻又
裝作甚麼都沒發生。

第三幕裡,媽媽們的內心戲複雜到可以拍成日劇了吧。男孩兒 如此吵鬧,媽媽卻不管教,反而各種溺愛,其他母親的白眼裡有各種台詞,「真是沒教養呀,公眾場合也不管一下,不聽話就不要帶來參加活動嘛,提前走也行啊!」心裡這麼想着,臉色也開始漸變, 「卻只能心裡默默吐槽,努力忍耐着,直到結束。

而之所以沉默,出發點自然是尊重他人。掉假牙的大叔也好, 異裝癖也好,儘管畫面搞笑,但流露出一絲絲的嘲諷,都會給對方造成窘迫,甚至是心裡壓力,萬一人家因為你無意的關注而想不開,事態就嚴重了。

公共場合裡,只要跟自己沒甚麼關係,日本人都不會表現出多餘的關注,這也是為甚麼日本很少有圍觀看熱鬧的。 在電視上看過一個節目,講的是如何在學校喚起大家的關心, 讓被欺負的同學不再成為沉默的犧牲品。學生的回答多是「雖然覺得很可憐,但也不想幫他說話,因為和我沒太大關係...」老師們想方設法引出學生的同情心,讓他們假設自己是被欺負者,才把選擇沉默的比例稍微降低一些。

從學生時代起,日本人就習慣了沉默的空氣。無論是不公平的 場景,還是窘迫的畫面,亦或是搞笑的一幕,盡量不表露自己的情緒,如此,才是懂規則的表現,才是會讀空氣。

難怪,日本所到之處都很安靜。因為有着沉默的大多數嘛。

沉默不是冷漠。如果上前問路或是需要幫助,和日本人發生了關聯,他就會熱情到判若兩人,甚至熱情到帶你去目的地,打電話問熟人也要幫你問好路。

呵,這幫「有趣」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