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John Lennon - Signature Box 日版 CD boxset #偷圖分享
盒啊盒!
曾幾何時是個極度擁護實體化的人——書要拎得上手的才是書;音樂要有隻光碟讓你放入機器播的的才是音樂;寫真集,自然也是要大大本的放在面前任我揭的才是寫真集。
只是,我屋企不是幾千呎的豪宅啊。當屋企沒有幾千呎而那些實體化的書啊CD啊寫真集啊呢樣嗰樣又在持之以恆地增加時,作為這個家的主人,實在感到有點厭煩,想有番少少空間。於是,我放棄甚麼實體化了(就像當年終於學識打倉頡後,不再造作地說甚麼「喜歡爬格子的感覺」),就讓那些書啊音樂啊電影啊化為連沙特都解釋唔到的「存在」,隊晒入iPad裡算了。
但最近一盒《The John Lennon Signature Box》的boxset令我動搖了。
Boxset——這是一個對所有(依然或曾經)愛儲物的人的降頭。明明只是一個爛鬼紙盒,但在愛儲物的人眼中,卻變成……都唔知點形容好了;最攞命是,這麼一個爛鬼紙盒往往存在封印,令愛儲物的人唔捨得拆開。於是情況往往淪為:明明買了boxset啦,但基於不捨不開不拆的原則,原封不動;由於個box不曾被打開過,代表擁有者根本不能享用box裡的內容,惟有另外再買non-boxset版,又或乾脆買多盒。
當我在唱片舖拎住呢盒《The John Lennon Signature Box》,不禁想到以上種種,再想到屋企裡那一個個從來沒有被打開過的boxset在鋪著厚厚的塵,然後想到家裡的貓竟常把那些疊起了的boxset當跳台、每當跳起時還有一些很美的塵在半空飄揚時……我忍著淚,放低了那盒John lennon。
悶?
好多人都知道那盒《The John Lennon Signature Box》為甚麼出現在此時此刻。
今年是John逝世30周年。如果他在1980年12月8日那一天沒有被槍殺的話,他已經是個70歲的老頭。
Boxset合共11隻碟,其中9隻是John在The Beatles解散後推出的solo album,另外兩隻呢,一隻收錄了6首當年沒有收錄在大碟裡的單曲,一隻收錄了13首demo,歌曲效果肯定不是最好,但就能讓你聽到最原汁原味的John(這類demo碟是歌手boxset必殺技,愛儲物的人通常招架不住)。
如果你從未買過任何一張John的CD,而近排又像撞了邪般愛上他,這盒嘢,的確好值得你去擁有(但擁有過後記得拆盒)。但老實,千萬不要用Beatles時期的John Lennon,去審視、或比較個人時期的John Lennon。真實個案:有個中學同學OK迷Beatles,知道我有張John的精選碟(其實是那齣紀錄片《Imagine》的soundtrack),問我借來聽。第二天,他還碟,兼說:「聽到一半已經瞌著。」我沒有怪他,因為最初接觸Johnn時,我也經常誤以為自己被灌服了安眠藥——我當時就是用了聽Beatles的感覺,一廂情願地以為單飛後的John也是如此這般而已。
不是說歌不好聽,而是個人時期的John,沒有再將以往待在Beatles時,處心積慮去製造一些肯定冧女的歌,或純粹取悅粉絲的歌,反而用了音樂去描述他的人民關懷,對政治現狀和世界不公的憤怒,這些題材都頗重口味,並非大部分昔日的Beatles粉絲鍾意,更加不是某些當權者願意聽到。幾年前的紀錄片《The U.S. vs. John Lennon》,便講述了John在美國居住時經常被一股「勢力」打壓,甚至把他趕出美國……只是作為一齣紀錄片也實在太過流於紀錄性了,超悶的,不要看。
買邊隻?
以下以自問自答形式作結。
9張John的專輯,哪一張最經典?——每一張都經典,因為死者已矣。
咁邊一張最好聽?——大部人會說是1971年的《Imagine》,因為有《Imagine》這首歌。但其實,每一張都有動聽部分,每一張John都有嘢想講有東西想去試。像1973年的《Mind
Games》,是John離開Yoko展開個人生活的標記;1975年的《Rock 'n' Roll》,John回到自己音樂的根,cover了一堆自己喜歡的五、六十年代老搖滾;1980年的《Double Fantasy》,是John回歸家庭生活後的重新出發,《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Woman》都是好歌。所以嚴格來說,全都值得擁有。
但我只想買一張喎。——那麼買《Power To The People: The Hits》吧……精選碟,15首歌,統統是John最入屋的作品。
但入屋,不代表就是John的全部。
(原文刊於am73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