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年6月30日星期一

拉記收獲(二十八) 我們都是這樣在屋邨長大的



閱讀口味狹窄,選擇的都是老餅相關題材,不思進取,跟紅頂白和對事情抽水更加不懂,流行時物與我又何干?早前幾乎想列「破乜乜」為禁用字(一笑),煩到呢!人人愛討論的有甚麼好看?

「我們都是這樣在屋邨長大的」比想像中好看,見證作者們(一對兄妹+妹夫)在公屋成長的故事,當中内容足以拍成一套微電影,你我差不多的共同回憶,影片大可由倒序式說起主角把公屋單位交吉開始,分享由唐樓搬上屋邨的難忘事,回憶黃金的八十年代的種種趣味

遠親不如近鄰

作者其中一個有趣經歷,有天從屋邨晾衫間發現同款校服在窗外飄揚,沒想到樓上街坊也是校友同窗,大家小學年代份屬上下午班就讀,巧合地,到升中後亦派往同一所學校,中二時候更成為同班同學,這是一種緣份,那些年鄰舍孩子間的友誼也是微妙愛情的開端,得不到的結果永遠令人若有所失和著迷。另一位作者分享有天與同學結伴上學,只要花數分鐘便可以到學校,當快要踏進校門之際,同學才發現忘記拿東西,他馬上到學校附近店舖借用電話,通知家人把所需物品包好從窗外拋下,剛好「降落」在地上,同學隨即跑往拾起,不用再花時間回家拿取,省時方便,這是家居與校園近在咫尺的好處。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享受住在公屋的「三感」,聽覺和味覺異常豐富(詳見書內描寫),夏天時候家家戶戶利用布料掛在鐵閘上,通風之餘又不失房間私隱,可以安心地把後備鎖匙放在鄰舍家中寄存,在今天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發掘新風景

作者談到假日時候,舉家漫遊屋邨附近仿像世外桃源的山澗風景,享受大自然的溫馨。想起街坊小店美食及人情味濃,與及過時過節的難忘回憶。歲月匆匆,最重要珍惜眼前人。

建議大家找此書增訂本看。

關於排版


個人較為喜愛以這樣傳統直行排版閱讀。


自問老派,一版紙兩個Column橫向刊登,要適應。以後看見有人把書摺角的話不借,討厭這樣缺德的人,隨便找張紙也可當書籤,為何要摺角?

2025年6月29日星期日

扮電台節目_20250629



Lover Girl - Laufey
Homewrecker - Stacey Ryan
my love is true - 劉君冬
Love Song 才二十三 愛愛愛 蘇麗珍 好不容易 為妳寫的歌 - 盧廣仲 (2025 hito流行音樂獎表演)

===
Crying Over Nothing - Indigo De Souza
Two Legs - This Is Lorelei/Snail Mail
Good Guy - Julia Jacklin/Faye Webster
In Another Life - Lomelda/More Eaze
Home - Mac Demarco
Montana - Slow Pulp
Thinking of You - Soccer Mommy
===
You'll Find Lovers Like You and Me - Reality Club
Stupefied - Almond Milk
10AM - UMI
Always Love - d4vd/현진
分離焦慮症 - Kowloon K
靈魂伴侶 - 盧華
===
每個故事 - 風之Group
Lady Moonlight - Martyr
天真的創傷 - Beyond
憂傷的美有誰知 - 浮世繪
溜走的激情 - 達明一派

重溫




對我來說罕見的Lo-Fan

2025年6月28日星期六

懷念蔡瀾先生●一段浪漫的往事


前言:一年一度「香港書展」快要踏入第35屆,回想有一年在會場攤位遇見蔡先生,面露親切笑容,眼睛永遠瞇成一線,大家熱情地向他點頭問好,自己閱讀興趣亦由看蔡先生的著作開始,不經不覺那麼多年,對他離世深表惋惜,懷念這位一代作家。


家中藏書不多,只要保留一本已夠,其他作品往拉記借閱好了,通常借來的書籍定必在歸還限期前讀過,購買回來的放在書架上發黃卻捨不得細看,真蠢。

寫點關於蔡生的關鍵字句,一看便會聯想起他。

黃色布袋、九龍城、連吞三大碗白飯、口水直冒、淡出個鳥來、南斯拉夫、西班牙、快餐車、龍兄虎弟、嘉禾電影、暴暴茶(飯焦)、即食麵、雲吞麵、擔擔麵、泰國菜、豬油撈飯、黑色醬油、潮州打冷、么鳳話梅、水果不吃甜的不如吃檸檬、不吃快餐店漢堡包、未能食素、一樂也、草草不工、葷笑話老頭、蘇美璐、文抄公、墨寶毛筆字、畫領帶、日本留學、請問、請候片刻、合照時不要太親密、說話時不要擺動雙手、一中一英對答混帳訪問、不要直呼其名、做就50/50、好的孩子教不壞、今夜不設防...

於2019年12月9日在下寫過:...他們那一代真是個人生瑰寶,孩童年代遇上戰爭走難,年輕時候往外地留學,工作性質關係周遊列國,勤力賺錢之餘,吃喝玩樂充滿人生大智慧,讀者每次看描寫吃的看得口水直冒。


2006年澳門留影。


粗菜館


九龍城街市樂園

今次分享蔡生的生活哲學,轉自「自選集」。

===

放縱的哲學 

「享受人生的快樂,由犧牲一點點健康開始。」尊·休士頓說。
這個人放縱地過活,但是八十多歲才死。所謂的犧牲一點點的健康,並非一個致命的代價。

大家都知道自由的可貴,但是大家都用「健康」這兩個字來束縛自己。

看到舉重的大隻佬,的確健康,不過這個做運動的人總不能老做下去。年齡一大,自然緩慢下來。到時他那堅硬的肌肉開始鬆懈,人就發胖。為了防止這些情形發生,他要不斷地健身。

試想看到一個七老八老的人全身還是那麼一塊塊的肌肉,和隆胸的婦女,有甚麼兩樣?

又有個朋友買了一棟有公共游泳池的公寓,天天游,結果患了風濕。

注重健康,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怕死。

煙不抽,酒不喝,甚麼大魚大肉,一聽到就搖頭。

好,誰能擔保不會有個人,二十多歲就患肺動脈血壓高?哪一人能夠膽說自己絕對不會遇上空難、車禍、火災、水氾和高空擲物?

想到這裡,更是怕死。

怎麼辦?唯有求神拜佛了。

迷信其實不用破除。信仰是種藥,來保持人類思想的健康。
思想的健康比肉體的健康更加重要。

一個人如果多旅行、多閱讀、多經驗人生的一切,就不當死是怎麼一回事兒了,這個人絕對在思想上是健康的。

思想健康的人一定長壽,你看那些畫家、書法家、作曲家,老的比短命的多。

當然不單單是指做藝術工作的人,凡是思想健康的,不管他們出的是好主意還是壞主意,都死不了。你沒有看到中國的那幾個抽煙的老人皇帝嗎?

總認為人類身體上有一個自動的煞車器,有甚麼大毛病之前,一定先感到不舒服。如果你精神上健康,一不舒服就不幹,便不會因為過度縱慾而病倒。

喝酒喝死的人,會是為了精神不正常,像古龍一樣的人,明明知道再喝就完蛋,但是還是要喝下去,也許是他認為自己是大俠,也可能是活夠了,覺得這個世界沒有甚麼鳥事是新鮮了。

吃東西吃死的例子倒是不多。

甚麼膽固醇,從前哪裡聽過?還不是照樣活下去。

也許有人會辯論說那是因為幾十年前,社會還是困苦,人沒有吃得那麼好,所以不怕膽固醇過多。精神健康的人也不會和他們爭執,你怕膽固醇,我不怕膽固醇就是了。近來已經有醫學家研究出膽固醇也有好的膽固醇,和壞的膽固醇。我們只要認為所有吃下去的東西都是好的膽固醇,不亦樂乎?那些怕膽固醇的人,失去嚐試到好膽固醇的享受,笨蛋。

略為對暴食暴飲有節制,不是因為不想放縱,而是太肥太胖,畢竟是不美麗。

科學越發達,對人類的精神越是傷害,現在的醫學報告已經達到污染的程度。

最近研究出喝牛奶對身體無益,打破了牛奶的神話。當然早就說吃鹹魚會致癌,好,就不吃鹹魚。又聽到雞蛋有太多的蛋白質。甚麼吃肉只能吃白肉而不吃紅肉等等,唉,大家不知道吃甚麼才好。

吃齋最有益,最安全,最健康了。吃齋,吃齋。

你以為呢?蔬菜上有農藥,吃多了照樣生癌!

醫學家建議你吃生果水果之前洗得乾乾淨淨。心理上有毛病的人,把它們都洗爛了才夠膽去吃。有些醫生還離譜到叫你用洗潔精洗蔬菜和水果,體內積了洗潔精也患癌,洗潔精用甚麼其他精才能洗得脫?

已經證明維他命過多對身體不好。頭痛丸有些含了毒素,某種瀉藥吃了會大頸泡,鎮靜劑安眠藥更是不用說了,吃了之後和鴉片海洛英沒有分別。

算了,吃中藥最好,中藥性溫和,即使沒有用也不會有害,人參燕窩,比黃金更貴,大家拚命進補。但是有許多例子,是因為補過頭,病後死不了,當植物人當了好幾年還不肯斷氣。

植物人最難判斷的是到底他們還有沒有思想?如果有的話,那麼他們一定在想,早知道這樣,不如吃肥豬肉?吃到哽死算了。

肉體健康而思想不健康的人,就會出禁這個禁那個的餿主意。這些人終於會失敗。像美國禁酒失敗一樣。現在流行禁煙了。人類要有決定自己生死的自由,才是最高的法治,雖說二手煙能致命,但有多少例子可舉?

製造戒律的人,都患上思想癌症,越染越深,致使「想做就做」的廣告也要禁止放映,是多麼地可怕。

煙、酒和性,不單是肉體的享受,也是精神上的享受,有了精神上的儲蓄,做人才做得美滿。

讓你在身體上的有個一百巴仙的健康吧,讓你活到一百歲吧,讓你安安穩穩地坐在搖椅,望向遠處吧!但是腦袋一片空白,一點美好的回憶都沒有,這不叫健康,這叫懲罰。

快點把那本撈什子的《Fit for Life》丟進字紙簍去。


蔡瀾先生語錄  (轉自誠品網站)

1.活著,大吃大喝也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

2.天才,一定要有,但是運氣,還是成功最重要的。

3.基本訓練,總是刻板,所有基礎,沒有一樣是有趣的。等到你成熟時,就會起變化。

4.每一種東西都是學問。精了,就是專家,寫談論古今枕頭的文章,也是樂事。

5.一刹那的光輝,總比一輩子平庸好。勇敢面對吧。死,也要死得有尊嚴;死,也要死得美麗。

6.我早已退休,從很年輕開始已經學會退休。我一直覺得時間不夠用,只能在某一段時期,做某件事,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終結,隨緣吧。

7.總得活下去,怨也活下去,不怨也活下去,不如不怨的好。怨多了,人快老。

8.我想,能出人頭地的,都要在年輕時有苦行僧的經歷,所得到的,才能珍惜,對於人生,才更能享受。

9.到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以為最喜愛的事,卻是我最不喜歡的。我一生做錯了一件花了四十年才知道是錯的事,現在開始做我真正喜歡的。

10.把生活的質素提高,今天活得比昨天高興、快樂,明天又要比今天高興、快樂,就此而已,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活下去的真諦。

追加內容

浪漫的往事(在下私自起的標題)

在一本法國雜誌Purple裡刊登了蔡瀾先生一段發生在日本的戀情往事,一切由故事主人翁的女兒Anna Dubosc說起。

Anna Dubosc是一位常駐巴黎的作家,也是日本詩人村岡久美子的女兒。 1964年,前衛電影製作人Chris Marker受法國政府委託前往東京拍攝一部關於奧運的電影,結果卻拍攝了一部關於久美子的半紀錄電影,名為《村岡久美子之謎》。

看這部電影時,Anna回想起對這位年輕女子俏皮的一面感到驚訝,她還不是自己的母親,但已經有了她的語言和獨特個性。...她的寫作基礎已經存在,透過文字分享自己身在亂世中,在它的不幸中,在自己國家的流亡感覺...

久美子出生於滿洲,父母是日本人。日軍入侵滿洲期間,她的父親在良淳縣獲得了一份海關工作,後來調到哈爾濱,一直待在那裡,直到1946年蘇聯入侵,日軍撤離。

Anna對20世紀60年代的久美子所知甚少,那個成年時期的久美子,在東京生活的久美子。母親很少提起那段時光。她不斷地回憶起在滿洲、哈爾濱和那個廣闊天空快樂的童年,彷彿之後的一切都是個錯誤,又彷彿時間在1946年8月就該停止。

(一切都像電影情節...)







幾年前在母親久美子的葬禮上,Anna遇到Richard Wong,一個來自新加坡的華人,在巴黎生活了30年。他展示了1964至1966年間在東京為母親所拍攝的照片。

1964 年,Richard Wong與他的朋友蔡瀾 (Chua Lam)
來到東京學習日語

兩人在新宿大久保附近合租了一間公寓,每天也會到近代美術館四樓的電影院看戲。

蔡先生
就在那裡遇見了母親。在戲院昏暗光影中聽到她的笑聲,直至散場燈光重新亮起,才發現笑聲背後的那張俏臉。

當時,久美子住在東京市中心高圓寺街區,一間只有幾張榻榻米的房間,Richard Wong和蔡先生總是待在那裡。Richard 告訴Anna,他們形影不離,就像電影《Jules and Jim》裡那樣。對她來說,年輕時母親的行為反而讓人想起小津電影裡那些女性──那些拒絕結婚、酗酒、抽煙、讓人操心的女性。她們象徵著一個正在改變的社會。

Anna一直知道母親愛過一個中國男人,他是她唯一愛過的男人。在不同時期從不同的人那裡聽過這種說法,但從未由她口中聽過。母親提到蔡先生時,並沒有明確他們之間的關係。她只是簡單地稱呼他為「
Chua」。



久美子於1966年離開日本。蔡先生與友人陪她來到橫濱港,等待貨船起航。久美子站在甲板上,他們看著她身影漸漸遠去。Richard說,她從未真正離開蔡生——只是離開了日本。



翻譯/節錄自久美子女兒Anna Dubosc寫的文章,有興趣可看看。


蔡先生在其著作裡亦回憶起這段往事,今回不做文抄公,按連結自己看吧!

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2018/12/14/%E7%B5%A6%E4%BA%A6%E8%88%92%E7%9A%84%E4%BF%A1-3/

延伸閱讀:

爆谷一周 - 蔡先生接受谷導電視節目專訪,笑談玩樂享受,值得回味。

與蔡瀾先生相關的內容 - 分享網誌內的精選文章,一同感受蔡生的快意人生。

2025年6月27日星期五

說面書壞話

向來認為流量多寡並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事,既吸引不了別人按讚/留言,unlike本頁的機會反而多的是,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現在已不理別人怎看,這篇文字亦然,就當我對著空氣說話罷。

早已懶去所謂朋友的地盤串門,見帖多數直接跳過,完全採取冷對待態度,大家沉悶程度可謂不相伯仲,有人十年前十年後依然說著同一番話,如此情況令人反晒白眼。


附圖這個平台「管理員」竟像X蟹般說的鼓勵話,十分滑稽。難道要向它回話:「能夠擁有12個接觸者簡直皇恩大赦,令我感激流涕!」呸!

(所謂接觸人數不一定會按link收看,沒興趣便是沒興趣,迫不得人的。)

在這裡分享感想是種興趣,也是樂趣,興之所至便寫寫寫,不定期刊登,寫網誌是我過日辰會做的事,恕不在面書平台直接出帖,已把專頁部份相簿删除,我不是靠這些所謂流量而生存,如果真要在那裡營商的話早就乞食收場。

記起一句智者說過的話,「我們都需要別人的認同和讚美」,可惜這裡兩者皆無,這麼多年來照樣寫下去,臉皮真厚。

我覺得上篇網誌內容幾懷自己的舊,不是自吹自擂,只是大家可能被標題所誤,趕客。

本篇網誌連結不打算在面書專頁內宣傳,看看多少人會自行到這裡捧場。(在此多謝香港半夜時間到訪那兩位默默支持者。)


每篇拙作內的題外話都值得一看:最近偶然間遇上這個平台,找回一些或許遺忘了的名字與記憶。


近日荔枝當造,已有幾年沒吃,今年也不例外。


很矛盾,昨天單日奇蹟地有三千六百多個瀏覽人次到來,並非源自面書平台,多篇舊文也有人觀看。

2025年6月24日星期二

不是周記_20250624

 

繼續分享自我感覺良好的事,早排本著環保精神選購充電池,附近咩城分店竟然不再售賣,退而求其次到另一間家品店找找,老闆從身後貨架上拿出來,盛惠七十五個大洋!那一刻心想為何咁交叉貴的?(咩城售價六十幾而已)老闆問道是否電話用?當時自己一臉黑人問號,他展示另一款較為便宜的貨品,此時才想起室內無線電話大多數使用此型號充電池作電源。對這G品牌較為有信心便買下,與舊包裝相比,發現新版電池容量增加了,價格自然是貴。


小店所售賣的竟然平過網購,真有點出乎意料之外。


早前常用的電視搖控器因內裡電池漏液,按掣沒反應,轉用後備品。近日連同牌子「後備」搖控器也開始扭計,須知道電視機終極用戶乃家中長者,以方便為上策。有天立下決心看網片研究拆開修理的方法,小心奕奕打開那個全壞了的搖控器外殼,抱著破斧尋舟的心態行事,以棉花棒沾酒精清洗電路版(按扭接觸那邊),結果所有按掣幾乎回復正常,只有音量大細無法復原,唯有把它放在窗台陽光下曝曬。實在忍受不了後備搖控器的遲緩,開機選台何止慢半拍,於是轉用原本(等運到)那個,發覺一切奇蹟地回復正常,爽晒。


某超市一向被稱為平價市場,貨品價格相宜,不用十蚊便可買到四罐清涼爽飲品,想起很久沒買,當懷下舊,涼粉成粒狀,不是條狀。


不知何解,對這類紙袋包裝特別有好感。


從前往生果舖買橙,店東以雞皮紙袋加紅紙包裹再加條紅色尼龍繩紥實,顧客指頭套在繩圈中,通常提得有個「控」。(HKAM網片截圖) 


昔日燒味店也用紙袋包裝白色焟紙內的叉燒。(明周圖片)


其實現在仍有店家使用紙袋/紙盒包裝食品的。


遠古年代,家裡曾經使用藤籃買菜,更用它裝一瓶瓶的酒,送貨時專用,十分環保。(網圖)













外出飲茶/食飯基本上都是這樣,樂此不疲。


上星期不約而同買了個蛋糕慶祝父親節,做個模樣拍照後都是為人子女者把它吃光。


難得自己遇上這個瀏覽數字。

2025年6月22日星期日

扮電台節目_20250622



always summer - hanbee
似乎又明白了一些事 - Luna Is A Bep
DON'T CRY FOR ME - Olin MattiBlue
Your dog - quentinn®
messy love - VINI
緊張大師 - 張蔓姿
===
Safe For Another Day - Surely Shirley
Eye Of The Storm - Georgia Harmer
Roads - Jess Williamson
Almost Crimes - Miya Folick/Hand Habits
What Kind Of Dream Is This? - Squirrel Flower
Looks Just Like The Sun - The Weather Station
===
我把你留在去年 - 白安
你在睡夢中 - 房東的貓
不想和你分開 - 椅子樂團
車站 - 好樂團
是有你的四季 - 洪安妮
The Color You Love the Most - Yuchain Wang/Pei-Yu Hung
===
開籠雀 - 王菀之
愉快動物病 - Serrini
Adult Crap - Joanna Wang
自發性神經反應 - 雲浩影
黑白灰 - 方大同
Hey Boy - 盧凱彤
沒故事的人 (Noise) - 岑寧兒

重溫

https://audiomack.com/zhang-da-ming-1/song/6857a1b38a64e

在線下載方法

2025年6月18日星期三

更上一層樓的Ivana

真的巧合,近日了起條癮聽王菀之,好幾年前已開始收集她的歌,今回在拉記進行補源。她的歌偶爾也在自己扮電台節目中選播,即使每次零收聽也絕不打緊,問自己也不會看/聽人家的所謂網上直播,又怎能奢望別人會花時間去支持捧場?極其量看看分享了甚麼歌單,有興趣的話,再自行到各大音樂平台搜尋聽聽,其實兩者極有分別,不是任何一個傻佬也願意花時間砌一個正統音樂節目愚己娛賓的(一笑),那麼你們繼續發表你們的嗜好吧,看不出一張相片有甚麼好看,每次他們粉絲說聲「勁」之類回應,只覺得十分戇居和滑稽。

相信大多數歌迷是由學友唱「我真的受傷了」而間接認識Ivana吧?想想在這個聽單曲的年代,要把家中每張碟所有歌由頭到尾聽一次,與靜態地看完一本書一樣難度高。由很多年前看到網絡分享,只是一張圖列出「人生必聽的大碟」開始,主力收集英文歌,直到某天要聽Ivana的歌,已是人家出道多年後的事,初期收集的兩張碟分別是「Ivana」& 「晴歌集」,後者好像聽電台播才得知此唱片的存在,最常聽的是她翻唱別人的歌如「細水長流」、「First Love」(陳百強原唱那首),後者編曲十分優雅,唱法好「木匠樂隊」,歌聲一樣甜美,輕快旋律可令內心抑鬱的人變得愉快。近年在街上多了頭戴耳機的人們,我仍然選擇專心走路,較為喜歡在家聽歌的感覺。

十分佩服有些歌手每次推出精選的曲目,都不會與上次相同,證明歌者食力雄厚,出道幾十年好歌一籮籮,絕少重覆,每隔幾年才推出新碟,靠開演唱會搵銀,幾乎是流行音樂圈的常態。作為在香港市場生存的歌手,累積精選是應該的,最流行的起碼炒幾次冷飯,出版一套三碟乃正路,也是銷路。

而這張精選「The Songbird Anthology」,其中輯錄幾首好華麗歌劇feel的歌,令我大開耳界,老早知道她根本是個實力派唱作人,只被視像傻大姐形象所誤,不竟已出道廿年了!有次以隨機模式聽歌,耳伴播出「她扔了根火柴」,與別不同的曲式和唱法!讚!


回想她初出道幾張唱片都是以美術插畫做封面,那麼多年推出的精選又重回初心,加上那獨特風格歌聲一聽便知就是她,只此一家!至於哪首歌我最鍾情?留待日後分享。

Ivana除了演出電視、電影、舞台劇,近年更致力通過運用各種跨媒體藝術和展覽,向觀眾展示她的藝術創作,與之建構對話平台,並以多媒介表現方式呈現自身對於價值觀的反思。曾於去年7月在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舉行 《The Heart Canvas》藝術展音樂會,同時繼續在藝術方面努力,她首張純管弦樂專輯《The Missing Something》遠赴維也納與管弦樂團錄製。這次Ivana 編寫了五首交響詩,帶領聽眾共同遊歷這段如詩般的音樂旅程,以壯闊的交響樂和細膩優雅的旋律,試圖牽引聽眾心弦。


《The Missing Something》不僅是一段音樂的旅程,更是一種心靈的共鳴,就由大家一同感受這位作曲家以及藝術家的多樣才華和獨特視角。

(部份資料轉自網絡)

後記

六月份生日的歌手,除了吳國敬,還有王菀之Ivana。通常搜尋打了「苑之」也可找到「菀之」。

追加

往音樂平台聽這張「The Missing Something」,幾入耳軌,不是納悶古典音樂,有電影配樂Feel,宏偉澎湃的聲響,試Hi-Fi之選。


恭喜Ivana 得到年度演奏專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