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黎睇埋黎楝啦喂,十蚊有十個...一蚊!五蚊有十個...五毫!...」這裡沒有固定話題,都是那些日子、那些語無倫次的字拚合而成兼不定期更新的網誌。(建議大家以電腦模式收看,有待發掘更多精選內容。)
網誌分類(請按主頁文章標題展示相關內容)
不電的郵
扮電台節目
給七.八十年代一起成長的我與你
網友收藏
樂在其中
檔主亂畫
檔主雜談
舊戲隨想
轉載共享
雜物間
網頁
首頁
面書專頁
扮電台節目下載
關於「扮電台節目」的二三事
讀者指南
官塘翠屏道邨循道小學下午校群組
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便利店冇郵票賣
大新聞呀大新聞呀!便利店冇郵票賣,禽日放工行勻幾間都話缺貨,到底邊條友大手掃貨?搞到貼紙款郵票忽然變得奇貨可居。
第一時間聯想到關唔關要寄信去在囚人士事?
結果要響郵局買左堆傳統郵票(見圖),職員初頭仲叫我去便利店先有貼紙款賣,我話間間都冇喎!佢地都答唔到幾時會翻貨,用起上黎真係好唔方便。
有智者話已經少人寄信,可能郵局為免積存大量傳統郵票,所以出此下策焗你班友用晒舊款先肯印新嘅?聽落又好似幾有道理咁。
轉載:錄影帶|狂迷垃圾房搵錄影帶 藏逾3,000盒 電子化舊廣告保存香港歷史
近日香港再次掀起追看電視的熱潮,現在錯過了任何劇集或節目的首播,也可在網上或手機程式中再收看。但上世紀70年代到千禧年代,大家主要靠一盒盒如筆記簿大小的錄影帶,錄下未能即時收看的電視節目。你對這些黑色外殼、內有兩個滾輪的「盒子」又有沒有記憶?
對年輕人來說,這些盒子是上一代的物件。1997年出世的Michael Li雖然也曾接觸錄影帶,但那已是錄影帶時代的尾聲。「小時候不只錄卡通片,一些特別的節目也會錄下來。」錄影帶記錄的不但只是電視節目,更是童年回憶。機緣巧合下,他在fb專頁「
香港民間經典資料庫VCRBase
」中,認識了版主文哥和阿林等收集錄影帶的朋友,並在2015年時,開始收集錄影帶的旅程。
VCRBase由2009年成立,成員收集錄影帶之餘,最喜歡把舊時的電視廣告電子化,他們已有超過二萬條舊廣告片,部份上載至fb或YouTube,以作保存及分享。文哥指一般人說到的電視歷史,只是劇集或各類型節目,「廣告卻沒有被紀錄下來。」這是他開設專頁的原因,70後的文哥很驚訝阿林和Michael主動參與收集錄影帶,「很難得,這些歷史(舊廣告)需要有人傳承下去。」
90後的阿林覺得以前的政府廣告非常震撼,「例如講疏忽照顧兒童,真的有一個獨留在家的兒童看着你,嚇得你不敢直視。」Michael則喜歡舊時的廣告歌,位元堂、陽光檸檬茶等,每首都印象深刻,「陽光檸檬茶廣告2017年有復刻版,但我覺得效果已經不及1987年般詩情畫意。」
Michael(左起)、文哥和阿林希望藉專頁讓更多人知道錄影帶和舊廣告的價值。
「香港民間經典回憶資料庫VCRBase」版主文哥等人租用了兩個迷你倉,存放逾3000盒錄影帶。
發霉浸火酒 透明膠紙駁斷帶
雖然錄影帶的年代早已遠去,但原來仍有不少人保留着錄影帶。「試過收到一個人捐出數百盒錄影帶。」文哥表示,沒想到他們至今已有3,000至4,000盒錄影帶。錄影帶收回來時,部份已不能播放,可能發霉或斷帶。Michael解釋,如錄影帶發霉,可先扭開盒子的螺絲,將兩卷膠帶放進火酒浸泡,慢慢將膠帶鬆開,「如不處理好發霉的位置便去播,有機會弄壞錄影機,甚至會因霉菌扯爛膠帶。」如膠帶已被扯斷,他會將斷裂的地方剪走,然後用透明膠紙重新接駁。他們就是如此慢慢地把舊錄影帶修復。
不同年代的錄影帶各有特點。Michael指,「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生產的錄影帶,包裝會用較簡單的紙盒設計。90年代開始,紙盒已經改為膠盒,包裝也有較多款式,1997年甚至有廠商推出回歸版。」另外,有一款錄影帶並不是用來錄影,是用來清潔錄影機!「一般分為乾洗和濕洗。乾洗只是一次性,主要利用摩擦力,洗走磁頭上的污迹。濕洗則會用火酒,播帶時有火酒抹磁頭,磁頭冇咁易發霉。」
記者到訪他們迷你倉,發現更多不同年代、款式的錄影帶。Michael拿起一盤像電影菲林般的膠卷,是俗稱一吋帶的開盤帶(Open Reel),一盒開盤帶的容量約有60分鐘,「無綫、亞視在70至90年代,會用這種錄影帶保存劇集。」首款盒裝錄影帶(U-matic)於1971年正式推出市場,雖然它較開盤帶輕便得多,卻礙於畫質較差,故一般會在新聞攝影或外景拍攝時使用。1972年推出第一部家用錄影機後,錄影帶便正式走進家用市場,同時也展開了兩款家用錄影帶的格式大戰。
若錄影帶發霉,便需要浸火酒去除霉菌。
如膠帶斷開,剪走斷裂的地方,再用透明膠紙重新接駁。
洗機用的帶用來清洗錄影機磁頭,播放畫面時更為清晰。
SONY大戰JVC VHS主導家用市場
70年代中期,SONY和JVC分別推出了Betamax和VHS格式的家用錄影帶,它們的大小和相應的錄影機都不同。前者的錄影機重達十多磅,「VHS到後期只有數磅重,單手也可以舉起。」Michael指因為VHS的錄影時間較長,加上錄影機較輕便,80年代開始取得主導地位。及後連SONY也改為生產VHS格式的錄影帶,他們收藏的錄影帶大部份也是VHS格式。
收集錄影帶的過程也不是次次順利。他們曾趕不及到某屋苑的垃圾房拾回被人棄置的錄影帶,因而數晚睡不着,文哥說:「那些錄影帶越舊,心痛的程度就越高。」
對大眾而言,錄影帶只用來重溫電視節目,但對他們來說,這些黑色盒子有特別的意義,文哥指錄影帶就像時光機,讓他重溫80、90年代的時光。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錄影帶是記錄香港歷史的重要憑證。Michael形容,「錄影帶就像圖書,每盒帶也盛載着一些時代的紀錄。」對經歷過電視撈飯年代的人來說,錄影帶也許是散落在香港各處的「時代黑盒」。
開盤帶因外形又被稱為鐵餅。
第一代盒裝錄影帶U-matic的體積較家用錄影帶大得多。
兩款家用錄影帶VHS(左)和Betamax曾牽起一場市場爭奪戰。
Betamax的錄影機較重,逐漸便被VHS淘汰。
記者:麥景朗
攝影:伍慶泉、鄭明川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查看流動版
訂閱:
文章 (Atom)
隨機精選文章
連結
亞里安│體驗生活
袁智聰唱片箱
月巴氏網誌
太陽之牙網誌
歌唱魂バンダシー
關於檔主
wai.lark
查看我的完整個人檔案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