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星期五

變色龍的異色夢DAVID BOWIE by 袁智聰


註:分享袁兄寫於1999年的文章。

歷盡三十多年的音樂舞台生涯,David Bowie 彷彿是一個不老的傳說,像永遠沉醉在他的繽紛異色夢中。今天,他暫且放下探討新音樂的野心使命,在新專集裡Bowie正透過觸動心靈的曲調來道出他心底裡失落與懊惱思潮。

內文:袁智聰   電子化:Lau Ho Hoi

有關David Bowie的東西,彷彿是蘊藏着一個永恆而教人津津樂道的趣味性。從少年時代開始追溯他的音樂典故,到今天我還會因為重拾Bowie的音樂史迹而興奮莫名。當你嘗試過認識這位傳奇性藝人的音樂生涯,體驗到他如何由六十年代過渡至七十年代,再由七十年代跨越至八十年代,然後由八十年代進佔九十年代,今天隨着2000年快將降臨之際,你會明白到他是一位那麼不可思議的人物。

在搖滾音樂的歷史上,沒有一位人物可以比David Bowie更屹立不倒且永遠帶着長青的音樂精神,有「變色龍」之稱的他,其創作意慾從沒有隨着時間巨輪的前進與時代的變遷而退化淡出,聽過他兩年前朝向Drum 'n' Bass及Techno等尖端電子舞曲形態探討的Earthling專集時,你仍可感到其音樂精神仍是那麼年輕。

現年五十二歲的Bowie,在其兩年來的全新專集 Hours...裡有兩首以「夢」為題的作品:If I'm Dreaming My Life 和 The Dreamers,忽然令我想到若然人生如夢,那麼Bowie三十多年來的音樂里程,便恍如一場永遠繽紛豐盛的異色夢。 

迷幻年代的民歌歌手,光怪陸離兼陰陽怪氣的Glam Rock巨星,白人騷靈唱作人,將德國電子音樂文化發揚光大的知性樂手,八十年代的金髮性感男士...角色像一幕接一幕地演變,每個階段都是一個深刻的烙印,夢境猶如永無止境地伸展下去。

忽然夢醒,卻體驗到一份自身的懊惱與生命上的失落。這份思緒,便記載了在 Hours...這張自傳式專集內。

不老的傳說

David Bowie這位來自英國倫敦的音樂人,就儼如代表着永遠站在時代尖端,永不落伍的象徵。那不僅單靠他身上的一份魄力,也關乎於他骨子裡的時代觸覺。縱使他亦曾在商業上作出妥協,在八十代中後期曾帶來過如Never Let Me Down這張如斯乏善足陳得遭人唾罵的作品,但很快他已憑着日後的表現而令樂迷忘掉了這個在其音樂事業上的污點,重認他的成就。

踏入九十年代,Bowie並沒有因為中年的來臨而顯得老化,反而他所表現出的積極性行徑卻得以叫人對他作出重新衡量。事實上、他聯同 Industrial-Rock 班霸 Nine Inch Nails 舉行巡迴演出、跟Placebo同台重唱T-Rex的20th Century Boys 與一起重灌他們一曲 Without You I'm Nothing,在Jungle巨星 Goldie的唱片裡擔任神秘嘉賓,以至邀請眾多電子舞曲製作人為他炮製Remix,這種主動跟現今新生代音樂人作出惺惺相惜的交流合作,那都可以看到他正在表現其不老音樂精神之意圖。當然,這也有賴他素來對新形態,新時代的音樂抱以開放的吸收與接納態度,才能釀成這樣的交流機會。

另一方面,他對互聯網上的技術也是那麼趨之若鶩。他開設了自己的網上公司Bowienet,在其網頁上舉辦填詞比賽(收錄在其新碟 Hours...裡的一曲What's Really Happening 便是勝出者Alex Grant 的作品)、以至早前將其新專集 Hours...優先以Online形式發售,從而試圖推動這個新趨勢。他在互聯網時代的代表性,已在過去這幾年間成功地樹立起來。

然而更微妙的地方是Bowie一方面緊貼時代的步伐,與此同時,他舊日的典故卻一直備受新一輩的樂迷所追崇與追溯,當然最大的因由還是在眾多現今的音樂人身上總能找到源自他的影響與啟蒙。同時在電影 Velvet Goldmine 裡,更開宗名義地以Brian Slade和Curt Wild這兩個角色來影射了當年Bowie與Iggy Pop、Lou Reed及Mick Ronson 等人之間的故事(Bowie 當然對此為大表不滿);而在Hours...出版之前,唱片公司又將Bowie在69至89年間的十七張專集以24 Bit形式作重版發行,一股「Bowie 懷舊熱」其實正在這兩年間持續不散地蔓延着。

倦鳥知還

自九十年代中期開始,Bowie似乎不甘再扮演一名安分守己的樂壇老將,而是要重新在音樂創作上尋找新衝擊與突破,重投富有實驗性的音樂觀念。95年再度夥拍 Brian Eno所帶來深具實驗氣息的概念專集Outside(同期還有灌錄了一張純音樂專集 Inside、但卻一直沒有面世),97年初在其五十大壽前夕所發表的Earthling,抑或是之前聯同 Philip Glass 將昔日Low和Heroes 專集內的作品詮譯成簡約主義交響樂。他的音樂野心就如排山倒海地傾瀉而來,情況無疑是那麼叫人為之鼓舞。

然而在他這張繼Earthling 後的新專集 Hours...內,卻暫且收起了他的創作野心與使命。沒有開拓嶄新的音樂形態,也沒有如何石破天驚的意念,Hours...是一張發人深省的自傳式專集。音樂上被喻為重返71年專集Hunky Dory時那種細膩動人的曲調創作為本手法,以觸動心靈的旋律來傾訴出他對自身所感到的失落與遺憾。滲透出是一份倦鳥知還的情懷。主打細碟作Thursday's Child在緩緩的氛圍下流露出的滄桑思潮,道出命途上的無奈際遇(All of my life I've tried so hard/Doing my best with what I had/Nothing much happened all the same),他的漫不經心主唱就如唱出了內心的疲憊倦意。或者是由木結他帶出的Seven 裡唱出"The Gods forget they made me/So I forget them too",以及New Angels Of Promise裡唱出"We despair/We are the dead dreams",都是Bowie發出對命途的悲哀感嘆。

Hours...是一張以中慢板作品為主的唱片,濃郁的音樂感性乃佔據唱片的每一角落。從前 Bowie 在Art Rock 作品的深邃渲染力,今天則轉投在Hours...內重現。Something In The Air 所瀰漫着的苦澀空氣,源自當中的惨白虛空心情;If I'm Dreaming My Life 裡他再次施展其低沉的魅力唱腔,並且以激情的起伏來觸動聽者思緒,憂怨的情感乃濃得化不開。雖然這次的作品並沒有怎樣花巧的編曲手法,但也有甚精心之處,像Survive的Folky結他或Mellotron琴伴奏本是很七十年代的曲式,不過當中亦不忘加上輕輕的Breakbeat程序來提供多一份摩登搖滾氣味。而The Pretty Things Are Going To Hell則是碟內的唯一快板搖滾作,但卻不是Hunky Dory 時的Oh! You Pretty Things 之延續。
即使沒有激刺的音樂元素與破格性偉大意義,但Hours...所帶出的生命哲理與憂傷的情懷,卻是刻畫着曲者的心靈寫照。

他的朋友

從前 David Bowie 與 Iggy Pop的密切關係,乃一直為樂迷所老生常談。連Kraftwerk在一曲 Trans Europe Express 內也不禁唱道 "Meet Iggy Pop and David Bowie"來把他倆混作一談。無獨有偶地,這位來自底特律市的美國崩樂之父,他在新碟Avenue B內也把其狂野不羈的音樂姿態收斂起來,除了好幾首充滿根源味的Garage Rock 風格作品外,此專集裡也是以氣氛神傷黯然,低迴蕭條的中慢板歌曲為主,叫人沉溺在他三的靡爛中年情懷,堪稱得上是多年來Iggy 最動人三而情感最豐富的唱片。那些哀怨而自省的情味委實與Bowie 的Hours...來得如斯接近,同樣發人深省。


Discography

The World Of David Bowie 1967
鮮為人知的處男專集、當年仍是Mod友模樣的 Bowie、其個人音樂事業的起步其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年青流行歌手,帶來一些輕快悦耳而平易近人的60's Pop 小品之音。

Space Oddity...1969
原名Man Of Words, Man Of Music,主題曲的靈感源自寇比力克電影「2001太空漫遊」,音樂上則毅然轉投 Psychedelic-Folk模式,整張唱片流露着一份幽悒而神秘的氣氛
也開始表現到Bowie 在音樂意念上的想像力。

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1970
由曲髮變作長髮兼踏出其中性打扮之第一步,音樂上亦由Psychedelic-Folk 而蛻變至Heavy Blues Rock 路線,也是 Bowie 首次跟結他手 Mick Ronson和監製Toni Visconti這兩位與他關係密切的人物展開合作。

Hunky Dory...1971
獲譽為歷年來 Songwriting最出色的專集,從而讓他樹立起風格強烈的創作歌手的姿態,是一張影響着無數音樂人的經典作。碟內包括Andy Warhol 及 Bob Dylan 的致敬歌曲,對The Velvet Underground作回應的作品
以及永遠動聽的 Life On Mars.

Ziggy Stardust 1972
進入了Glam Rock 年代,Bowie亦化身成雙性外星人搖滾巨星 Ziggy,在概念專集的大前題下,唱片的最大成就是他將戲劇性的美學引進其搖滾樂世界裡,音樂手法新鮮、公認為Bowie 成就最高的其中一張劃時代之作品。

Aladdin Sane 1973
另一張 Bowie 在Glam Rock年代發表的作品,也是他在形象上最天馬行空(誇張)的一個時期。Mick Ronson的結他有着甚突出的表現,伴奏樂手之中還有鋼琴家 Mike Garson。

Pin-Ups 1973
一張全改編作品的專集,以作為Bowie對其64-67年間的音樂喜好表示致敬,包括有重玩自 The Kinks, The Yardbirds, The Kinks, The Pretty Things, The Merseys, The Who, Pink Floyd等等樂隊的作品,這也是 Mick Ronson 最後一趟跟Bowie 合作的錄音室專集。

Diamond Dogs 1974
取材自英國作家佐治歐咸爾名著《一九八四》的故事式概念專集,音樂上顯示了他放下了Glam Rock的裝備下而前進至較深邃性的表現方式,在作品中散發着陣陣頹靡末世氣氛。

David Live 1974

Young Americans 1975
深深地吸納着 Philly-Soul Disco 與R&B等黑人音樂薰陶而來的專集,這張遠赴紐約灌錄的唱片正正締造了白人騷靈音樂的先河與典範。其中跟John Lennon合作的Fame更成為了 Bowie 第一首美國冠軍細碟。

Station To Station 1976
碟名喚作Station To Station,唱片也名副其實地猶如Bowie的一個交接過渡期,集合着 Art Rock、White-Soul 和 Ballad等不同風格而來。唱片收錄於電影 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 拍攝之後。

Low 1977
聯同 Brian Eno合作的三部曲的第一章,是熱衷德國電子音樂的他對電子音樂文化的深層探討,一方面開拓出一種風格嶄新、摩登與充滿未來色彩的電子 Avant-Pop風格,直接影響着八十年代的新浪漫電子流行曲潮流的爆發,另一方面亦進行深邃幽閉的Ambient 音樂實驗。

Heroes: 1977
承接着 Low而來,全然遠赴德國柏林灌錄的 Heroes 內更有Eno的盟友 Robert Fripp 參與伴奏,唱片亦是被劃分成電氣化搖滾與Ambient氛圍音樂兩種路線。其中一曲V-2 Schneider便是用作向德國電子先驅 Kraftwerk 致敬。Low 和Heroes 已被公認為啟發性最難以估計的兩張作品。

Stage 1978

Lodger 1979
三部曲的壓軸作,也是風格較直接而平淡的一張,然而這些電氣化Avant-Pop仍是來得新穎而尖端,是眾多New Wave 派音樂的藍本。

Scary Monsters 1980
踏入八十年代後的首張作品,依然滿布着嶄新的音樂素材,更曾被喻為「Bowie 最後的一張偉大專集」。標誌着新浪漫時代來臨的經典作 Ashes To Ashes 正才交代了Space Oddity裡的人物Major Tom的身世。而Robert Fripp在多首作品裡的奇突結他聲響演奏亦影響着日後的一眾結他噪音/工業搖滾派樂隊。

Let's Dance 1983
交由 Chic 成員 Nile Rogers監製的專集,換來的Stadium-Pop新姿態而讓Bowie取得史無前例的商業成就,令他躋身萬人迷天王巨星行列。當年他的Serious Moonlight World Tour,香港亦是其中一站。

Tonight 1984
承接着 Let's Dance 的商業成就而來,也承襲着前作的音樂取向,新意欠奉。Loving The Alien是唯一的優異之作,後來此曲目亦被作為其傳記的書名。

Labyrinth OST 1986

Never Let Me Down 1987
一張完全不思進取的聲名狼籍之作,連Bowie也自言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可怕日子。

Tin Machine 1989
以個人姿態在樂壇上打滾了二十多載的Bowie一下子組成他的新樂隊Tin Machine轉投Rock-Based結他樂隊路線,當年曾哄動一時,況且 Tin Machine 那種粗獷的Pub Rock 取向亦指為Grunge Rock的先驅作。

Tin Machine 2 1991
沒有怎樣的談論價值下,Tin Machine 2的第二張專集也成為一張遭遺忘之作。

Black Tie White Noise 1993
Bowie送給其妻子Iman的專集,被形容為重返回 Station To Station時期的風格之餘,亦蟄伏着陣陣浪漫的爵士流行曲情懷,碟內因重唱了 Morrissey的I Know It's Gonna Happen Someday 而成為一時佳話。

The Buddha Of Suburbia OST 1993

Outside 1995
再度跟 Brian Eno合作下的野心之作。帶出一個「藝術謀殺案」的推理故事概念、Cut-Up 的文字創作方式,集Industrial、Ambient 與Techno-Rock 於一身的不尋常樂風、流露着強烈的異色音樂美學。

Earthling 1997
讓 Drum 'n' Bass 與Techno 等九十年代摩登電子舞曲素材與 Rock-Based作品通婚,把持着他一貫對新音樂進行探索的態度。

Hours 1999

2025年1月8日星期三

David Bowie in Glass Spider tour live 87

 

雖然不是任何範疇的忠實粉絲,但也想寫些觀後感胡說一番過下編輯癮,回想中學年代多得同學翻錄一些心水黑膠歌曲,聽過Let's Dance那段時期的歌,幾乎跟貼流行榜,最值得回味的日子莫過於此。有天翻看China Girl MV,結尾場口與鳳眼女郎纏綿仍覺火辣,之後找Bowie的演唱會降降溫,選擇這個87年時候開的演唱會,心想歌曲不會太過前衛奇幻吧?

之前完全沒有「孤糕」過甚麼,但凡未看過的直把它當作新事看待,結果沒有令我失望,演唱會內的歌曲大部份都聽過,較為易入耳的流行作品。九十年代尾經常出入公共圖書館借碟,抄下一大堆中外歌曲,補充以前買(精選)碟之不足,當時對音質有點要求,NAD擴音機滿足了我的需要,現在只剩下P字牌CD機仍健在,相比從前反差實在太大。

這個Bowie演唱會前段充滿舞台劇之感,巡迴演出總算帶出不少就業機遇,台前幕後人人有工開,有美女跳舞演出,滿足了視覺享受,觀眾看得賞心悅目。

其中一位結他手很面善,孤糕下發現正是Peter Frampton,唱過熟悉名曲Baby,  I Love Your Way。


蜘蛛外形舞台上Bowie站在高處展翅!

當時為配合大碟Never Let Me Down而製作,演唱會以宣傳單曲Glass Spider為名,走訪多國,包括澳洲、意大利、西班牙等地,演出合共八十多場,盛況空前。

轉載是次演唱會Songlist及工作人員名單如下:

List of songs:

1.Up The Hill Backwards 
2.Glass Spider 
3.Day-In Day-Out 
4.Bang Bang 
5.Absolute Beginners 
6.Loving The Alien 
7.China Girl 
8.Rebel Rebel 
9.Fashion 
10.Never Let Me Down 
11.Heroes 
12.Sons Of The Silent Age 
13.Young Americans 
14.The Jean Genie 
15.Let's Dance 
16.Time 
17.Fame 
18.Blue Jean 
19.I Wanna Be Your Dog 
20.White Light / White Heat 
21.Modern Love 

Tour band: 
David Bowie - vocals, guitar 
Peter Frampton - guitar, vocals 
Carlos Alomar - guitar Carmine 
Rojas - bass guitar 
Alan Childs - drums 
Erdal Kizilcay - keyboards, trumpet, congas, violin 
Richard Cottle - keyboards, saxophone 
Tour dancers: Melissa Hurley, Constance Marie, Spazz Attack (Craig Allen Rothwell) ,Viktor Manoel, Stephen Nichols
Toni Basil (choreography)


以Bowie 豐富舞台表演經驗,很懂掌握現場氣氛,臨場改歌詞取悅歌迷,對著攝影機表情投入程度百分百,絕不欺場,腳踏女裝鞋雙手自抱動作意態十足,全賴年輕時候學習手語默劇有助演出,努力以赴的一個舞台王者,能夠吸引觀眾投入渾然忘我,鏡頭前有個女粉絲可以跟隨歌詞一起伴唱,忠粉級別簡直爆燈!

音樂與時裝的影響力

娛樂表演事業講求包裝,唱得睇得較為出眾入屋,令人印象深刻,從而引起對時裝品牌的追求嚮往,幻想自己也可以如此有型?

David Bowie被譽為樂壇變色龍,每次唱片推出之時,總給人們一種妖的感覺!他卻不愛大牌子合作,一反主流,多年前The Next Day大碟叫大家不要迷星,發掘自己內心感覺做回自我。

而在他的演藝事業上的造型服飾打扮及音樂品味,都是一眾設計師的靈感泉源。時裝,永遠反映出當代社會潮流風貌。



Color Me

David Bowie為男士化妝開了先河。誇張的髮型、濃妝艷抹、忽男忽女的打扮,不純為形象塑造,也是思想的傳達。他自七十年代開始一直關心 「 性別模糊 」這個議題。 



由於Youtube所限,請自行到網站收看MV

在他的MV 「The Stars (Are Out Tonight)」找來超模Andrej Pejlc 和 Saskia de Brauw演出,有趣的是男模Andrej Pejic以金髮美女造型亮相,而挪威美人lselin Steiro則扮演男歌手,繼續玩性別錯摸。你或會覺得這是gimmick,其實他想在MV中帶出男人、女人和感情都被政府操控,特別是在那些獨裁國家。

2025年1月7日星期二

大城小景_20250107


藉著年尾,趕辦要辦的事。


分享寶石戲院位於舊區的遠貌。


新舊並存的社區,既親切又陌生。


幾十年來的變化,發展就是持續下去的道理。


今回找到店員以花碼字開單。

2025年1月6日星期一

獅子山下●藏


每當劇情說到吃,口水直冒。


男的像高大版杜汶澤,女的叫談善言。


偶然在酒樓遇到的情況,就是來了些「沒有點」的東西。









看過(上圖)一連串對白,那麼你還會認為:顧客永遠是對的?


婚宴前夕,兄弟團商議分工合作。






要聽他們演員親口說的對白才覺過癮,單看文字看不到語氣。


我們生活中常說:無所謂,是否真的無所謂?


劉雅麗出場就是吃。


說出眾多家長對兒女的心聲。


這幕戲很有自由發揮的感覺。





說到這裡我覺得開始失控NG,某某不記得對白似的,此段導演照用。


到底坦白是否一件好事?


生活就是無數溝通中結集而成,當中充滿令人起疑成份。


你想聽到的就是希望中的答案,還是虛假謊言?


相信演員也不知道,到底劇情有沒有發生過所說的事,真相永遠耐人尋味。(而我覺得事情是發生了的。)


大家付出愛和承諾,走到這一步,還想怎樣?


以為出了字幕便完?還有這幕出現,一切事情仿似無阻地如常進行?像從沒發生甚麼事似的,那麼就由大家看完此劇自行意會好了。

導演:陳健朗

演員邱士縉,談善言,劉雅麗,歐陽駿,曾睿彤,張毓軒

2025年1月5日星期日

扮電台節目_20250105



Within You'll Remain - Chyna
雙城記 - 徐小鳳
理想在前面 - 泰迪羅賓
友情歲月 - 黃耀明
在路上 - 黃衍仁/611
===
Slow Like Honey - Jane Monheit
I Want To Talk About You - Catherine Russell
Long Ago and Faraway - Jacintha
Solitude - Stacey Kent
Till There Was You - Sophie Milman
It's a Mistake (Music Box Version) - Madeleine Peyroux
===
E-Love - Haito & Diringer
Stop/Continue - Marcel Wave
Rest Your Senses - Manuel Tur & Dplay
Beauté stéréo - Clé
===
Lady Stardust - David Bowie
盡在今夜 - 達明一派
Wanderlust - David Sylvian
Magnolia - J.J. Cale
Visions - Stevie Wonder
寂寞的星期五 - My Little Airport

重溫


2025年1月2日星期四

晚飯夜繽紛 (修訂版)


今年沒刻意看直播,只留意充滿話題的這一幕。





恭喜鄭秀文得獎,「係你哋彰顯咗投票嘅意義同價值…」

#2024年度叱咤樂壇頒獎典禮  #我最喜愛的女歌手

她在台上說起,以她這樣年紀是否適合在頒獎禮出現,覺得有點尷尬,但始終坦然站出來接受獎項,親自答謝歌迷支持。





玉環瑤柱甫很硬。








昨晚慶祝長者生辰。今回一餐有幾餐吃!當然啦,八人怎吃十二位份量食物?因此我們早已預備膠盒盛載外賣回家。

隨機精選文章

追蹤者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