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日星期五

想當年的消費心態●大型唱片店相繼進駐的年代


早前聽電台訪問,嘉賓何重立先生說起當年和友人投資在銅鑼灣開設「megastore」,最終損手虧蝕離場,圖中竹內瑪利亞穿水手服那張唱片,就在那裡購買,大約一百三十元左右,已記不起為什麼到哪裡,見此店一連幾層也售賣唱片,每層分門別類,走高檔路線,日文部售價尚算合理。

節錄作者黃夏柏於其著作「漫遊八十年代 - 聽廣東歌的好日子」逛唱片舖篇其中談到一些點滴。

//....那邊廂,位於銅鑼灣軒尼詩道505-511號電業城的 Megastore,於1991年12月開幕,店面共佔 12 層樓,號稱為「全港首創超霸級之影視音響專門店」。我慕名參觀,橫跨多層的唱片部非往昔的小店可比,但地方雖闊,頗見空洞,貨品亦重複,驚喜感還不若小店。




(網上圖片)

Megastore 總歸開啟了旗艦店的序幕,1993年,TowerRecords 落戶時代廣場,為本土唱片銷售翻開新章,及後 HMV 更進一步,惟盛況僅曇花一現,亦超出了本書的記錄範圍。相反,自八十年代中高速發展的金獅影視倒需要一記。

自七十年代啟業以來,金獅影視主力租賃影像產品,及至八十年代中開設超特店,店舖面積逾萬平方呎,貨品類型大增,更設立唱片部。早期金獅並無發售中文碟,集中外語歌,電影原聲唱片尤其豐富,且多屬美國版唱片(見下圖)。該期美國版雷射碟,全裹以長型的紙盒,當時握在手裏也覺特別。在金獅買了好些唱片,當然絕非為個盒,但這個意義其實不大的包裝,與唱片一起保留至今,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

===分享文完===


很佩服當時的消費心態,想買便買,那個年頭哪有上網下載?要聽便要買,那時仍希望儲齊心儀歌手一整套唱片,千方百計走遍旺角唱片店找呀找,直到買了MD機後又把部份CD賣掉,真是奇怪又矛盾,做人與蠢字始終結下不解緣。

回想起來,電台節目嘉賓提及做生意難矣,大規模營商環境下個別員工操守難以控制和管理,比方顧客與之裡應外合,付一張唱片價錢多取幾張貨品出門,變相偷竊合理化。

延伸閱讀,何重立先生短訪。

以下先來人物簡介:

何重立(Sam哥),一生與音樂形影不離,曾在華納、Hong Kong Record Pacific Music、BMG、滾石、英皇擔任高層,DBC數碼電台擔任音樂台台長,簽下不少好歌手,推廣不少好音樂。

分享1979年「Bang Bang 咁嘅聲」節目約三分鐘內容,當時何生身為唱片推廣部經理,與主持鄭裕玲、賈思樂一同探討當代流行曲的勢及轉變。


拍攝地點在華納唱片公司辦公室進行。(文字記錄經潤飾增減,盡量接近訪問原意。)


Q:作為喜歡聽歌的人,都覺得從前的流行曲和現在的都有很多改變的地方,甚麼原因會有這些轉變?

A:以Louie為例,他也知道轉變才唱廣東歌啦(一笑),當然這改變是向好方面設想。不如說說形式上的轉變,例如歌詞與旋律,從前歌曲旋律只使用兩三種樂器伴奏,現在以樂隊形式彈奏,與外國出品差不多的水準,樂迷普遍受落。至於歌詞方面,最初以愛情為主,卿卿我我,風花說月,再聽只覺有點肉麻,但現在大不同,一來反映現實,好似電視劇般,內容充滿諷刺時弊,像許冠傑的歌,令人投入和過癮,因此較受歡迎


Q:你認為香港人較為喜歡外國歌定香港中文歌?

A:比較上來說,香港人會喜歡廣東歌多些,因為此乃他們出生以來所使用的語言,較為容易接受。


Q:以現今人才來說,你認為在國際會否創出一鼓新嘅力量?

A:會,香港有很多人才,但太過分散在各大唱片公司內,如果能夠集合這群好嘅人才一同合作,一定會做到國際級水準的唱片出來。


Q:流行曲的內容有很大的轉變,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

A:唱片公司應因市場來配合樂迷口味,如需要情歌便推出情歌,如要諷刺題材便相應需求而做,因為決定權在於消費者的選擇,他們都是付鈔買碟的呢。



Q:想成為一個流行歌手,有甚麼先決條件?

A:有很多因素,例如天時地利人和,還要宣傳配合,如能擁有一首長篇電視劇的主題曲唱下,一定流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隨機精選文章

追蹤者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