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以前唱片業興旺時期,最意想不到的地區竟有租碟/零售舖開店,那年代人們創業一鼓作氣,即使結業也贏得一個美好回憶。
在紅磡居住的年代,有間唱片店難得開在當時號稱傢俬店街附近,哥哥貪其就腳方便,以購買The Assembly - Never Never 12吋大碟及張德蘭「何日再相見」這兩張最有印象,因為碟身同時出現炒魷彎曲現象需要往店舖更換,是我負責做跑腿。
回憶起曾經光顧紅磡廣場的租碟舖自行翻錄黑膠,亦曾經找店舖代為錄歌,那首歌是Rockwell - Somebody's Watching Me (Extended Version), 可是店方把錄音電平調較得太大,爆晒音,只此一次,以後靠自己錄的好。
延伸閱讀,以下文章節錄自曾經是澳門居民的黃夏柏先生作出補充:
兼營代客錄歌
澳門的唱片舖不如香港具規模,大家卻不約而同提供代客錄歌服務。當年我亦偶有光顧,拿着空白卡式盒帶到店,選好要錄的歌,兩天後便可取貨。收費按歌計算,每首歌約收費一元,此舉無疑有違完整聆聽整張唱片的鑑賞原則,奈何沒有餘錢購買原裝正貨,唯有採此權宜之計。
九十年代,雷射唱片大行其道,唱片較耐用,借碟予顧客「試聽」亦變得普及。當時我已移居香港,偶然也到唱片店租碟「試聽」,合心意的歌亦會錄進卡式帶,據為己有。讀 1982 年 11月10日《明報》內題為《唱片出租令唱片商大傷腦筋〉的文章,才知道租碟予顧客「試聽」由來已久。
該文指出,當時唱片的出租價為每日二元,最少租三天,最低消費即為六元。同時,唱片舖為免顧客攜碟失蹤,去如黃鶴,故要求付按金,一般較唱片零售價還高。唱片商對此事大感煩惱,畢竟租碟供人試聽難以侵犯版權罪名興訟。不過,以非法途徑販售音樂產品是燒不盡的野草,該文指出「十多年前,代客錄音盛極一時,不只唱片檔,連唱片商店也經營這一生意」,言下之意,早於七十年代已盛行代客錄音。
===分享文完===
店方取貨的CD並沒有預先封袋包裝,鴨記有隻撕去封條自行黏貼的CD袋(見圖),那些年差不多所有唱片店都選用來入盒。
檔主會揀封面無膠盒圓孔印的買,那些包裝工人入封面時可否認真些?假如盒子剛好「踏正」封面邊緣(見示意圖),便破壞了歌書的完整,小冊子太厚的話,拉出來又易爛,自問很少拿出封面歌書欣賞,專心聽歌。
近期大熱電影Top Gun(續集),當年就在那間租碟舖買下限量版圖案CD,回想智源工作年代,同事借了盒卡式給我,號稱甚麼環迴立體聲,他建議耳筒每個聲道套上兩個耳棉,藉以加強低音云云,自認大鄉里至今仍未看過這齣電影,感受不到那種震撼。
電影「人鬼情未了」上映的年代,同事說起The Righteous Brother 有一首插曲You've Lost That Lovin' Feelin' 在壯志凌雲片中出現,Soundtrack 卻沒有收錄到此曲,很多年後唱片公司才推出super expanded version加返落去。
某程度上買那圖案碟多少和那首歌有關,但當時不知歌名,加上店方以特價招徠,彩碟很罕見便付款購買。
那些年光顧旺角節拍時,他們已沒有租碟服務了,有一期寶記特價碟出爐,其他店斷貨的,他們算是齊款,至於店主是否黑面神?不理啦,買碟就買碟,俾錢、收貨、走人,和你做人世咩?
以前D碟真係好抵,無論二手或全新,當然在說「甚麼也未炒起」的年代。
網圖
以前D碟真係好抵,無論二手或全新,當然在說「甚麼也未炒起」的年代。
//如果你一直是一線發燒友,並且同時也是網民的話,對於節拍唱片黑面神這個稱號,一定不會陌生。
話說十年前開始,在旺角荷里活商場三樓的節拍唱片,老闆娘就開始被網民稱為黑面神,因為老闆娘在店鋪內,一向都無笑容,整日黑口黑面,無論顧客是否有幫襯,一一都是黑口黑面,所以網民就開始用黑面神稱號來代表節拍唱片老闆娘。
其實講句公道說話,法例真係無講過零售業一定要時刻對客人笑啊,老闆娘是賣碟,唔係賣笑,所以唔係幾好聽吧。
而我都很多時候會去節拍唱片睇碟,有時都會在節拍唱片找到我想要的碟。
後來德發商場對我來講比較方便,唔需行樓梯,所以無乜事都無上去節拍了。
但如果我要買的碟剛剛售清的話,我一定會去節拍唱片碰碰運氣。
早兩日行經旺角威威店時,發現原來節拍唱片搬了來地鋪,而且和威威店只是一鋪之隔。
節拍唱片所在的新地鋪,不只一層,還有閣樓呢,不過當日無開放樓上,只開放樓下營業,不知日後是否會同時開放呢?
節拍唱片地鋪,依舊是出售CD,DVD為主,依然有出售來自日本的平價DVD。//
#租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