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名以為真的「亂講」,實則屬於語帶相關的用字,在這個籠罩本土非常氣候下仍有這本書的出現已是個奇蹟。有看作者N年前在亞視主持的節目,印象中書內的討論也曾在大氣電波中分享,多少人認真思考箇中問題所在?情況像在港台節目「城市論壇」內說完也沒有明確結論。假設制度是最終不能破的大佬,那麼由人出發吧?即使找到一個擁有江湖地位藝術專才去領導執行文化政策,也得不到令人滿意的結果,何況這情況根本沒可能發生。
有云一個地方的文化,等如人民歸屬感的根源,而我覺得大部份普羅市民都存在一種過客心態,平時事不關己己不勞心,搵食為上,閒來便出外旅遊,文化於我何所用也?有天看到官台電視轉播管弦樂團表演,到底多少觀眾愛看?要有這種興緻前先要培養,否則沒可能忽然愛上非流行類別的音樂。
書內提及從不同國家的歷史背景,認識當中文化政策的取向。以歐洲國家為例,將稅收補貼社會福利,重視公民平等抱持開放態度,長久以來都有深厚文化傳統,擁有基礎人文教育,對文學、視覺藝術都有一定認識,到博物館或劇院乃生活日常的一部份。例如法國在教學方面重視哲學,人民涵養豐富,名家著作影響全世界。德國以科技舉世聞名,學校因材施教,技術人員薪金同大學畢業生相距不遠,當地文化藝術自有一套獨特美學風格,著重設計、工程應用藝術。
把上述理念套用在香港上可行嗎?
此外,本書亦有探討香港由殖民地時期到現在的文化政策,這是一段歷史的論述,早年國家政治動盪,大批移民湧入香港,當中包括一批文人雅士,帶領民間藝術發展,同時形成兩鼓親黨派別,其後由港英政府制定文娛康樂政策,試圖平息社會上的不滿,方便管治。歷年間興建公共設施場地,提供文娛活動,到各類藝術團體機構相繼成立,無論是官方或民間組織,以各種方法推動其耍家項目,傳媒亦有推介文化活動資訊,刊載文章宣傳充滿藝術氣息的創作,政府設立資助團體發展機制,凡此種種例子,香港文化確實曾經興盛地發展,過程中亦有備受爭議的事情發生,只是人們容易遺忘,幸有作者寫書回憶記錄一番。
以下乃書内文字分享,可謂套用在任何範疇管理上問題的根源。
//曾經有做報告的顧問——德勤公司的三個職員約我出來聊聊,三個都戴「金勞」,可能就是因為接了西九這個項目吧。有一個還不停抖腳。我以為德勤是很高級的公司,不知道為甚麼德勤會請這樣的人,他們一坐下來就說:「我們都不懂文化的,你要幫我們。」你要我怎麼幫你們?我怎可能幫得到?他們要估計「表演藝術市場未來的發展」,我說這是博士級的論文題目,而且,有誰可以預言到呢?他們說:「不要緊的,你即管說說。」 但我說了一會也就不想說了。你看政府就找這些不懂文化的商業顧問來做,然後叫我們來幫忙,這種文化政策研究就是香港的典型特色了——就是找不認識那些東西的人去做那些東西。//
=分享文完=
後記
自己閱讀口味狹窄,讀來讀去都是倪匡、霑叔的散文,試圖看些嚴肅題材,一把年紀應多寫些評論文字自娛,沒人看不打緊。
但凡出現東窗事發的情況,事實必定無容抵賴。
查閱網誌瀏覽次數,發現其中一篇刊載黃志淙先生拍的照片,正是這張唱片,多年前在音樂平台選聽其中幾首單曲,昨晚才細聽全碟,有些歌令人聯想起Duran Duran歌曲的開首,有些並非一聽便喜歡的旋律,很少這類二重唱的歌,也怕歌詞題材來得太沉重,有些歌只適宜聽不宜自己哼,根本不懂唱密集式的詞,唱片如酒般需要慢慢品嚐,人類遲來的反省!這唱片像是樂隊的休止符,很怕隊員各自solo出歌,追不了那麼多。
查閱網誌瀏覽次數,發現其中一篇刊載黃志淙先生拍的照片,正是這張唱片,多年前在音樂平台選聽其中幾首單曲,昨晚才細聽全碟,有些歌令人聯想起Duran Duran歌曲的開首,有些並非一聽便喜歡的旋律,很少這類二重唱的歌,也怕歌詞題材來得太沉重,有些歌只適宜聽不宜自己哼,根本不懂唱密集式的詞,唱片如酒般需要慢慢品嚐,人類遲來的反省!這唱片像是樂隊的休止符,很怕隊員各自solo出歌,追不了那麼多。
人類世?人人都說地球建設/破壞者同樣是人類自己...不會反對吧?
閒話
這人忽然又現身搞秀,把幾十年前懶有趣味但靡爛的私人經歷見聞與觀眾分享,出賣所剩無幾的養份。話說N年前,此人在某處開設博客,在下剛巧遇上,那年代仍算有聽過她的節目吧,一人分飾兄妹的廣播劇大熱播送,慕名到訪不久,有天她忽然把竇口私人化,或許她不想太多閒雜人等路過。無論如何,最怕這些懶有野的人,又不是寫些懶有論據三毫子道理娛賓?不看絕對沒有損失,本文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