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借了黃志淙先生多年前的著作「流聲」,重新認識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歷史,在本地曾經有過很多賞心樂事發生,在那個美好的年代,例如作者越洋電話訪問樂壇巨星David Bowie,說起可有興趣藉著大時代轉變下唱首中文歌作出致意,怎料對方後來真的回覆致電相談箇中事宜,過程永致難忘。
借了幾張CD,以精選碟最實際的產品,集合歌者大熱作品,唱片公司大員也明白消費者不一定能夠把所有作品兼收並蓄,況且今時今日已是聽單曲的年代,聽歌配額仿似變得十分罕有,貴精不貴多正合時代需要。
在這個物質充裕的年代,不借碟也可以上音樂平台聽歌,一切娛樂即食可也,一部智能電話滿足大眾幾個願望,誰能與實體唱片談戀愛?美其名追回以前錯過了的音樂,同時嘗試接觸不同音樂的可能性,豐富聽覺享受,電腦播CD效果OK的,因為有用Subwoofer加厚音質。
說起來不只這些唱片,有些試聽後匆匆歸還,享受來回拉記路程,善用政府現有資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