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星期二

作者編劇 by 林奕華

內文轉自作者著作娛樂大家電視篇,電子化:在下

直至重播的今天,我仍然無法認同無綫的《創世紀》好看, 但,如果說它因為讓香港人看見想看的東西(自己?),所以成為近期城中話題,我便不能有異議了。正如有些人將不會明白, 二十八年前的《家變》為什麼今天仍有人願意把剛出爐的VCD 買回家一集一集重溫,如我?


答案是,為了編劇陳韻文。《家變》是陳韻文在無綫的最後一個劇本。我記得劇集播出一半之後,我已在當時的麗的電視跟隨她創作《追族》(張國榮唱主題曲)。回想起來,七十年代末的這一切好像從沒發生過,純然是我的想像,除了我對陳韻文的崇拜。

很多人懷念哉絲(陳的洋名),是她的音樂品味和主持深宵電台節目時磁石般的聲線。我卻是由她的電視劇本開始。第一齣是《相見好》。沒有一齣以小夫妻生活情趣為主題的處境喜劇可以超越它,因為它充滿陳韻文式的智慧。最近在看《宋飛正傳》 (Seinfeld),不期然想起哉絲筆下的豆豆(李琳琳)和子徇(沒有脂肪的于洋)——香港人也曾妙語如珠,懂得會心微笑,而不是只會屎尿屁。

我不否認打從開始哉絲便吸引我,乃她是我生平認識的第一個「富家女」,而香港電視史上也是有她才有了第一個有氣派的富家女程思嘉(繆騫人)。程的可貴體現在待人接物時表現的修養和氣度,以及對自己思想感情的執著。之後的無綫長劇幾乎齣齣都有富家女,但再也沒出現一個有同等風範的。你當然可以說, 香港人一向把有錢人等同暴發戶,電視劇觀眾哪會計較角色有否 「發財立品」?或者港劇的問題也是出在這裏:編劇們深信香港人(華人)看電視劇時追求的是角色如何使壞,而不是人性除了醜惡,也可崇高。

如非這樣,為什麼像《創世紀》式的電視劇並沒有成為日、 韓、美、英等地劇集的主流?《創世紀》表面反映商業社會爾虞我詐,但有關商界的實際操作卻如玩泥沙。美其名反映「人性」,戲劇的筆墨淨潑灑在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和不信任上,也即是以煽情手法做容易文章。 重看《家變》,雖也是權力鬥爭,它卻努力拉近戲劇與現實的距離(起碼在頭五十集),把人際之間的利害衝突,按不同角色的身份、背景和語境,有層次地逐一開展。從廉政公署到地產承建商、傳媒到製造業、西醫到教師、鄉紳到海鮮艇主及保母車司機,《家變》人物眾多,階層不同,但金錢所扮演的角色並無二致,因為陳是借用當年廉政公署大舉肅貪的新聞性,揭示了賄賂、腐敗不只是社會問題,更是中國人用來提升地位,換取關愛的一種慣常手段(例如母親用錢收買兒子的愛)。這使劇中人物不會因為活在二十八年前的社會而過氣。反過來看《創世紀》,雖說能迎合眼前香港人的心理投射,但角色其實千篇一律,因為類似矛盾,在以前,現在甚至將來的無綫劇集裏,都不斷被複製。

這反映出陳韻文創作肥皂劇的動機與現今無綫創作組何其不同,也因為有使命感作出發點,使《家變》的歷史價值,也是它 對香港的意義,在今天仍然突顯。二十八年後《創世紀》對香港人的意義是甚麼?你或可以說,將來的人大可針對劇中人終日疑神疑鬼、將出賣與被出賣掛在口唇邊的「特性」,歸納為「前/後九七的香港人的精神狀態」,並加以論述研究。但它還是不會像《家變》般,讓人有機會重溫當年香港各階層活潑、生動和豐富的生活語言。

作者電視劇在香港已死,不論是詩意抑或寫實方面。沒有人能寫出像陳韻文筆下看似順手拈來,卻字字珠璣的處境和對白,讓觀眾在沒有防衛的情況下被擊中要害。只可惜香港電視圈容不下陳韻文,七十年代以後,香港的電視編劇變成片末職員表的掠影,再沒幾人成為品牌,甚至沒有名姓。

隨機精選文章

追蹤者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