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星期四

甘國亮的創作前傳 by 黃夏柏


在此祝願甘生早日復元,健筆如飛。

內文轉自黃夏柏著作「電視歡樂●今宵再現

電子化:在下

甘國亮曾任「建築是藝術節」活動的嘉賓,個人簡介是「殿堂級傳媒工作者、編劇、演員」。此說挺妥貼,甘氏確屬媒體明星,尤以電視創作的成就著稱。

1981年11月第六期《K-100畫報》的幕後報道直言甘氏的劇集「不是屬於某一類型的,它們是屬於甘國亮的」,續指「由《青春熱潮》、《過埠新娘》、《山水有相逢》、《輪流傳》、《執到寶》、《無雙譜》,以至最近由他與王晶聯合策劃的新懸疑喜劇《逐個捉》,每一劇是不同類型的構思,有着不同類型的路線」。

談吐雖迂迴但卻坦率的甘氏也有類似觀察。1988年出任電影《我愛太空人》男主角,接受《電影雙周刊》訪問談幕前演出,他說:「我唔係一個演員,我相信我自己似一個明星,因為從我過去在這個行業裏面的表現和曝光率,我畀人嘅感覺,不論我寫的劇本,或是我拍劇集,人們都會說:哦!這是甘國亮的!」

《太太團》:掃描女人心

上文那批閃着亮光的劇集,絕非從外太空隕落,開花結果前,總有蛻變成長的歷程。出身於訓練班的甘國亮,早遊走於熒幕前後,劇本創作上展現對人際關係的觀察入微,以及突破類型的果斷敢試。

我對他最早的印象,來自幕前,像連續劇《永恆的春天》中演盲眼女主角汪明荃的鋼琴老師,或《民間傳奇》中〈殺狗記〉演歹毒兄長。真正讓我意識他是幕後人員的作品,乃單元劇《淡入淡出》。當時年紀小,不解何謂「淡入」、「淡出」,只認定這齣逢周五晚八時半播出的半小時單元劇,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有一集寫酗酒婦人在家中抱瓶醉酒,遊離浪蕩,終倒臥浴缸遭溺斃,近十分鐘沒有對白,儼如默片。

該單元劇的編劇包括甘國亮及陳韻文。只怨當時年紀小,無緣領略其實驗意圖。


《淡入淡出》是1977年的作品,那時我家裝設電視一年多,遠較其他家庭落後。在此之前,每每只能倚於鄰人家門外窺看,偶然到鄰家玩耍,眼睛便由玩具移到人家的電視。因次數不多,一些影像格外入腦,像大悲劇《梁天來》或輕喜劇《太太團》。

那時我居於舊式平房,左鄰右里的家門天天敞開,你來我往,對東家長西家短的太太團絕不陌生,雖然大家傾向視她們為「師奶」。把這些婦人集團的生活移到電視劇,自然生起好奇。《太太團》一劇組合老中青八位女演員,角色性格各異,既有權威如首領的梁舜燕,亦有怕事畏夫的程可為,其他太太惟有從旁教路,助其反擊。從零散窺探的段落,對劇集留下此殘存的印象。

1974年8月16 日出版第354期《香港電視》,正是以《太太團》的漫畫群像作封面,維妙維肖。雜誌介紹劇集由張之珏編導,並引述編劇甘國亮的話指出:「這個劇要帶給觀眾有種『清新感』,故首先便得把八位不同性格的女性刻畫。」

首集以全外景拍攝,從而帶出八位太太各自的個性。

《兩家人》:青春夠貼地

沒有機會細審《太太團》的內容,但可以想像,從各太太嘴巴吐出的,定然少不了各式「啜核」話語,遙遙呼應甘國亮後期作品的特色。創作人所走的路向,每每和個人成長或生活觀察有關。曾出席中國作家蘇童談創作的講座,他說自幼居於鄰里關係緊密的街道,家中常有「太太團」一類坊眾來串門子,她們精警的對話深印腦海,所以寫這類坊眾人物的言談舉止他格外得心應手。

1975年2月首播的《兩家人》也是由甘國亮編劇,我是通過重播才認識的。同年4月4日出版的第387期《香港電視》概述劇集以兩個比鄰的家庭為主線:霍家的三兄弟戀上程家的三姊妹,而三兄弟的表哥又愛上三姊妹的表姊,締結四對情侶。報道反覆強調劇集「充滿青春氣息」。

劇集播出後兩個月,4 月 27 日《華僑日報》刊出一則視評,指出在古裝悲劇流行的當兒,由編導張之玨和編劇甘國亮「兩個精明的小伙子合作」的《兩家人》,「沒有半絲兒的『老態』」。對於年輕人能在幕前幕後有所發揮,作者甚感欣慰,又以《香港風情畫》為例,指出「其中許多劇本都是甘國亮編寫的,這些劇本題材都很生活化」。同樣,他認為《兩家人》的優點在於穿插很多尋常的生活事件,呈現「每個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青年,對這事件的看法,表示自己的態度,這使觀眾在家中看來,特別有親切感」。

《香港風情畫》:破格獨角戲

《香港風情畫》較《兩家人》稍早推出,於1975年1月9日首播,為每周播出一集的半小時單元劇。當中〈機緣〉一集由甘國亮自編自演,處理手法別出蹊徑。

該集故事很簡單,青年甘國亮在馬料水火車站候車往九龍上班,偶遇少女汪明荃,被她的美貌吸引。往後每一天都碰到她,青年亦步亦趨,與少女對坐,留意她的舉止神態、閱讀愛好,從而揣測其為人,幻想與她交往,但青年總欠缺勇氣上前搭訕。有一天,少女失神掉了書本,千鈞一髮,他掙扎該不該行動,豈料另一男子突然拾起書本交還少女,繼而攀談。少年眼巴巴看着男子與少女由陌生人而成為戀人,惱恨錯失機緣。

該集僅有甘國亮角色的獨白,除一場幻想戲,男女主角從未對話,縱非實驗性,卻依然破格,處理既清新亦聰明。該劇各集均屬全外景拍攝,受制於攝製技術,非同步收音,而是事後配音,聲畫失調,效果欠佳,但採用角色獨白,配音便名正言順。

翌年,甘國亮陸續創作了詭異的《人間世外》、黃韻詩擔演的《諸事丁》及繆騫人演出的《甜姐兒》,往後有更多由他包辦創作與製作的劇集,更見個人風格。上述的《太太團》及《兩家人》並非全權由他監製,但當中涉及的都市生活及人際處境主題,並以喜劇呈現,都是其作品常見的模式。歷年欣賞他的作品,看到他偏愛中產階層故事,對人物和處境刻畫細緻,對生活小節觀察入微,抓緊時代氣息,格局縱小,但透着輕巧的靈光。

甘國亮近年在個別視像訪問、文字撰作中分享當年的創作。

檢視上述三十多年前創作者或論者就其作品提到的幾個關鍵詞:清新、青春、生活化,在電視草創期他確實鑄下只此一家的標誌。歲月如流,身處的環境、個人年紀與觸覺持續蛻變,發揮變揮發,足見創作求突破之難。歷年在視圈的佳績,以至淺涉影圈的若干小品,仍在文化里程上透亮,加上多年來在不同媒體的各種崗位獻力,即便是「殿堂級」。

=分享文完=

上星期「拉記收獲」刊登林生對甘生的描寫。

2025年11月5日星期三

雜記_20251105





到酒樓晚飯,向來喜愛自選菜式,儘管可供選擇的範圍有限,仍然珍惜可以自主的感覺,俗語有云:「有得揀先至係老闆!」深深明白新年那句祝福「隨心所欲」絕非易事,也很久沒人說這類賀詞,通常「恭喜發財」便沒其他可說。

有人貪得意兼好奇點了個「獨行俠套餐」,這個孤獨世代下的產物,價錢只需百多塊,共有幾道精美小菜連甜品(見圖),看賣相還可以,今時今日店方要搞搞新意思才可吸客光顧,足夠一人份量,大胃王另計,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味道尚算合格。

此外,這間酒樓午市更推出學生優惠,共有三款食物可供選擇,包括台式肉燥飯、三餸車仔麵(牛肉、叉燒、芽菜)、燒乳鴿配粉麵,凡惠顧者奉送汽水一罐,每客$58(包加一茶芥)。假如我是學生也想試試,每次午茶,很少遇上學生顧客,或許他們較為喜愛光顧漢堡包、小食、茶記之類地方吧?


吃著包只剩餘幾塊的薯片,少吃份外滋味,隨即一種似層相識的感覺湧現,方發現這款正是「珍珍」的味道,直頭把原本配方來個還原,那個久違了的童年回憶。


剛過去的星期六,澳洲女子職業足球聯賽開鑼,又有美女的球技可看。


本文刊登之時,CR2電台新節目出爐,早上那個「壞女孩大過佬」首集有阮小儀做嘉賓,算有驚喜,其實903周末中午「主子主場館」(見下圖)已有小儀出現。至於其餘那堆納悶的節目繼續不變,地球仍然在轉,自己早已不是目標聽眾,呵欠連連。

建議嘗試連廣播劇也直播,節省錄音工序,電台節目既然直播,廣播劇有何不可?(新廣播劇好Hard sell 903節目,兼玩阿酸。)



方發現電台交通消息說話的語病,報導員結尾一句:「最後揸車嘅你...」莫非想「咀咒」司機最後一次揸車?





昨天網路播映音樂綜藝節目,看到許紹雄演出短劇飾演收數佬,向嗜賭的「艾迪」追債。當時本來在「聽」節目,一聽是許生的聲音,馬上留意起來。


至於馮生謹(覲)哥令人深刻的演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王晶的精裝追女仔系列,成功塑造老闆與下屬對奕位,向當代電影名作場面致敬,爛片亦有其娛樂觀眾的功能,輕輕鬆鬆個半鐘,香港再難有如此令人發噱的笑片,當今無論哪個導演甚至王晶本人,也無法再複製出那份可一不可再的情懷。

2025年11月2日星期日

扮電台節目_20251102



梧桐樹 - 小男孩樂團
The Diner - Billie Eilish
Joy - 盧華
答案 - 張震嶽
Dreams - AURORA & Nicole Zignago
===
PLAINTIVE NATIVE - BIG SPECIAL
Nearly Daffodils - English Teacher
Lust for Life - Courting
Quiet Life - Shame
Closely Observed - Snapped Ankles
Sanctified - System Olympia/Working Men's Club
===
Song of Impossible Things - The Six Parts Seven
Harm-o-Lodge - Isotope 217
Ursula - Brokeback
Her Eyes on the Horizon - Do Make Say Think
===
愛沒有不對(live) - 何韻詩
無菇朋友 - 方大同
寬限期 - 謝安琪
molly - moon tang
空隙 - 岑寧兒 Feat. 盧凱彤
決定不想你 - 9m88


重溫



2025年11月1日星期六

拉記收獲(三十一)娛樂大家 電視篇

今時今日來說好不容易才讀完一本書,一本評論電視文化的書,内裡沒有插圖,排版設計合心意,文章又不難閱讀,壓迫感低,遇上不感興趣的章節,馬上跳過,絕不影響整體觀感。很喜歡寫這類觀後感,藉機動腦怎樣寫下去,刪删改改,潤飾一番,例如在文章中間填多一粒字或許較為通順點。

在這個不用思考的網絡年代,似乎沒有選擇地接受大量無關痛癢的資訊,人的路徑走勢只有變得更蠢,從前說看電視令人如此,如今人們呆在網絡平台自我陶醉一番,還不是這樣求仁得仁,殊途同歸。當然我會放下手機看書並非甚麼高端行為,而是捨得暫停,把張三李四分享那些納悶事暫且擱在一旁,下次遇到再算,人的好奇可謂矛盾之極,妄想凡事可以百發百中(被吸引地看下去)。


好戲在後頭

說回正題,「娛樂大家 電視篇」出版於2008年,距今十多年,對作者描寫截至當年為止的劇集/節目,已經毫無印象,倒不如反問自己,到底哪套劇是由頭追到尾?最簡單的二分法,就是有用錄影機錄下來看的較有印象,因此林生所提到那些中產意識劇,一集也沒看過,那麼多年大台以同一方程式製作的劇集,也甚少追看。即使看,只是水過鴨背。

經作者回憶鼓動下對大台初期黃金十年的劇反而產生興趣,特別對甘生拍過一些經典名著,及以電影手法拍出實驗性甚高的創作,如「人間世外」、「淡入淡出」。當揭到「我愛你愛電視劇」一節,心裡暗呼Bingo,我要看的正是這類回顧,正是錯過了星味戲味十足的七十年代。閱過本書,不禁一問,電視台在何時開始,再沒有「名人秘史」、「寓演於唱」的劇種出現。

在今天來說,作者慨嘆電視台公式制度幾十年,把分流的觀眾匯聚到主流的節目系統,間接令觀眾少了選擇。曾幾何時,周一至周五晚上黃金時段每晚不同主題處境喜劇,又有自製紀錄片集、電影評介、遊戲節目等,之後大台捨棄多元,變相強迫有不同專長的創作人配合公司的制作方針,走到同一條路軌上的論調仍否成立?不境時代變遷,觀眾早已不再呆在電視旁邊了。

書尾作者描寫所心儀的演員/製作人/編劇,通通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透過文字已稍稍聯想一眾演員演出時的非凡氣派,各領風騷。作者分享當時從事電視工作的心路歷程,可謂適逢其會,見證歷史,令人回味愛看電視的日子。

延伸閱讀,分享作者描寫對甘生的記憶。

甘國亮

認識甘先生那一年我十五歲。當時他剛從藝員晉升編導,第一部作品是由賈思樂主演的《少年十五二十時》。我的十五歲和電視劇中男主角的十五歲是兩個世界。男主角的生活簡單,家庭健全,父母是殷巧兒和李志中,女的在套裝上穿圍裙,男的煙斗不離口。換上今日的角度,便是很「無印良品」。「無印良品」 的還有男主角每天騎腳踏車上學,背景音樂是Francis Lai,學校是在國際學校英皇佐治五世取景,當然是男校。身邊同學是劉仕裕、黃建勳、杜琪峰和我。四人中最cute是杜琪峰,因為他的角色笨拙而可愛。而我是怎樣在電視劇中當起人肉布景板的?因為我在十五歲那年遇上甘先生。

那年我替某份青年周報寫人物專訪,對象是甘先生。才認識不久,甘先生便叫我試寫電視劇本。生平第一齣劇本是個十五分 鐘的短劇,被放在周末晚上的《青春樂》中播出。當時的編導是張之珏。而我便是這樣代替甘先生成為張之珏的一支筆。只是我心裏明白不論我有多努力也不會有他倆合作的效果。在更早前, 甘和張已創造了叫好叫座的《朱門怨》、《太太團》、《兩家人》,之後張之珏隨當時被稱為「鍾(景輝)系人馬」跳槽麗的電視。甘先生留在無綫。不知道他可有因為選擇留下而被冠上「梁 (淑怡)系」的標籤?「梁系」和「鍾系」對於十五歲的我的最大分別,是Selina時髦,King Sir傳統。所以甘先生可以在黃金時段拍實驗電視劇。當今日梁淑怡和菲林組兩個名字被人提起,大家幾乎只記得許鞍華徐克章國明譚家明。其實當年最被咬定為專跟觀眾過不去的是《淡入淡出》、《人間世外》,以至出動汪明荃、朱玲玲、繆騫人、余安安、李琳琳、廖詠霜、苗金鳳、高妙思、程可為、黃韻詩、林建明等十二位無綫花旦向《Charlie's Angles》致敬的《瑪麗關七七》,才會造就了「甘氏出品,必屬難明」的金漆招牌。

甘先生的戲真是曲高和寡嗎?在某集由黃韻詩主演的《諸事丁》裏,確實出現過拿《八部半》大塞車和馬斯杜安尼執黑色氣球升空開玩笑的場面。又,在《人間世外》的其中一集裏,由甘先生本人飾演的角色留不住變了心的男朋友鄭少秋而把他殺死,最後一幕是,在被他吃得津津有味的吐司上,抹的不知是草莓果醬還是負心人的血。

以藝術電影和同性戀作為電視劇題材,甘先生縱使不是開先河第一人,起碼也沒有落在潮流之後。還有在《香港風情畫》中 半小時男(甘)女(汪明荃)主角沒有一句對白,全靠眉目傳情; 《淡入淡出》其中一集中的攝影師和模特兒分別是不在場的一個男人的情婦和妻子,甘先生用主觀鏡頭把同一段對話分割成兩個十五分鐘的片段,觀眾每次只能在畫面上看見一位演員,另一位的表演則只有聲音。

反映出甘先生不只喜歡看電影,更喜歡拍。荷里活片愛看, 老好粵語片也愛看。認識甘先生後的第二年,梁淑怡下令開拍世界名著劇場,甘先生自己操刀拍攝《慾望號街車》,我則替他寫 《簡愛》。《簡愛》由李司棋擔綱,羅傑斯特先生是石修。這個卡士與電影版的鍾芳婷與奧威爾斯何其大異其趣。但都比不上 用蘇杏璇飾演原本由慧雲李飾演的布藍青大膽。甘先生版的《慾望號街車》裏的史提拉是程可為,史丹利是石修。石修當然不是馬龍白蘭度,但在陳振華是當家小生的年代,他已是少有地「粗獷」的電視小生。

用「粗礦」形容石修若是稍為牽強,從林子祥與黃錦燊開始在甘先生作品如《山水有相逢》、 《過埠新娘》、《不是冤家不聚頭》、《青春熱潮》、《甜姐兒》等冒出頭來之後,電視觀眾便不愁男主角不夠男子氣慨。兩個人都有兩撇小鬍子,是純屬巧合?還是甘先生偏愛?致使後來楊群也在《神女有心》中軋上一角,我也以為是「鬍子」玉成的好事。甘先生卻告訴我,當年的大小不良原先意屬謝賢與苗僑偉攜手,我才為電視史上錯失一次司棋和謝賢的合作而感到遺憾。

但有人會說,司棋是甘先生在無綫的「班底」,也就是「甘系」長駐台柱,多演少演一齣並無相干。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因為唯有在甘先生手上,李司棋才有機會不做「李司棋」, 像 《神女有心》中的潑辣鴇母常念奴,《無雙譜》中精神分裂的鯉魚精和相國千金,《山水有相逢》中的集林黛、尤敏、葛蘭、林 鳳、于素秋、紅線女、白雪仙於一身,《輪流傳》中城府深, 任由理智戰勝感情的富家女等等。我喜歡甘國亮筆下的李司棋。 而李司棋在《輪流傳》發出的光芒,是一個女演員在遇上對的導演後為他無條件奉獻所得到的回報。即使今天她的表演空間已局限在2036靈芝孢子的幾句廣告台詞裏(註:本文寫於《溏心風暴》首播之前),我仍然會在她的臉上看見某種不滅光輝。

我和甘先生的關係在《輪流傳》籌備開拍前一度中斷,是到《執到寶》上場時才回復以往的稔熟。因為他曾問我要不要為 《輪流傳》打頭陣的一至五集執筆。我明知力有不逮,但又被故事感動而竟然不懂得一口拒絕。心理掙扎一番後,結果累了甘先生要在最後關頭親自出馬。所以有段日子我連電話都不敢撥給最早告訴我我可以寫劇本的那個人。

今年聖誕前在影音店赫然看見《輪流傳》以「原裝足本」的 VCD面世。立時三刻買回家看得昏天黑地。隨着劇中的聖誕、 新年、農曆年、端午、颱風襲港、中秋,然後又是隆冬、遊工展、開聖誕派對,編年史般記錄了每個角色經歷的際遇和心情變化。而在最後的第二十二集打出全劇終的字樣時,《輪流傳》 裏中度過了一年半載,我們的卻已來到二十五年後——隨着這二十五年所消逝的,不只是三分一齣《輪流傳》,還有它背後的精神。在今日往回頭看,我最無愧於《輪流傳》的,也許就是讓它的第一至五集得到它應得的作者:甘國亮先生。

2025年10月31日星期五

沉悶的日本人 by RORO

文:RORO  電子化:在下

作者簡介,見上星期的網誌

淺田小姐給我說過一個趣事,她在通勤電車上經歷的。

某天早上她來上班,本來是安靜車廂,突然,有個大叔打了個
巨響的噴嚏,一不明物體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應聲落地。

眾人先是好奇,定睛一看,原來是大叔的假牙!被噴出來後, 落在了對面乘客的腳邊。乘客都看到了如此喜感的一幕,我們的淺田小姐當然也沒錯過。然後,大叔窘迫地撿起假牙,默默收拾 ....

淺田小姐給我轉述的時候要笑翻了,她說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 的事情。在車廂裡看到是假牙的那一刻,她心裡爆笑不止,無奈其他人都裝作甚麼沒看到,該看書看書,該打盹兒的繼續閉上眼睛, 空氣裡只有沉默的尷尬。淺田小姐原話是「拚命地忍耐着」,才沒有笑出來,直到跟我複述時想起那一幕,才終於無所顧忌地放聲大笑。 要是有日本人當場笑出來,或是稍微多看兩眼,都不符合日本人作風沉默,才是典型反應。

我在家門口的車站,經常遇到一位穿高跟鞋的異裝癖中年男
子,背單肩包,包上掛滿了玩偶,和我們一起排隊等車時,沒有人側目多看一眼,更不會有人指指點點。

辦公室裡有同事要跟領導去國外出差,不管他多興奮,其他同
事也不會多問一句。

參加小朋友的暑期活動,全程有個5歲的男孩大吵大鬧,一直黏在媽媽身上,哭鬧聲幾乎蓋過了工作人員的說話聲。但媽媽很
愛,沒有說教,其他人也難以表達不滿,活動在一種亂糟糟的氛圍中結束。

其實,上述三種場景裡,日本人表面沉默,但都上演着不同的 內心戲。

第一幕裡,異裝癖在日本見怪不怪了,但身邊出現這麼奇怪的 傢伙,心裡可能還是會吐槽可臉上仍是淡定,才不要表現出大驚小怪。

第二幕裡,所有感受到其喜悅的同事,可能在心裡不屑,卻又
裝作甚麼都沒發生。

第三幕裡,媽媽們的內心戲複雜到可以拍成日劇了吧。男孩兒 如此吵鬧,媽媽卻不管教,反而各種溺愛,其他母親的白眼裡有各種台詞,「真是沒教養呀,公眾場合也不管一下,不聽話就不要帶來參加活動嘛,提前走也行啊!」心裡這麼想着,臉色也開始漸變, 「卻只能心裡默默吐槽,努力忍耐着,直到結束。

而之所以沉默,出發點自然是尊重他人。掉假牙的大叔也好, 異裝癖也好,儘管畫面搞笑,但流露出一絲絲的嘲諷,都會給對方造成窘迫,甚至是心裡壓力,萬一人家因為你無意的關注而想不開,事態就嚴重了。

公共場合裡,只要跟自己沒甚麼關係,日本人都不會表現出多餘的關注,這也是為甚麼日本很少有圍觀看熱鬧的。 在電視上看過一個節目,講的是如何在學校喚起大家的關心, 讓被欺負的同學不再成為沉默的犧牲品。學生的回答多是「雖然覺得很可憐,但也不想幫他說話,因為和我沒太大關係...」老師們想方設法引出學生的同情心,讓他們假設自己是被欺負者,才把選擇沉默的比例稍微降低一些。

從學生時代起,日本人就習慣了沉默的空氣。無論是不公平的 場景,還是窘迫的畫面,亦或是搞笑的一幕,盡量不表露自己的情緒,如此,才是懂規則的表現,才是會讀空氣。

難怪,日本所到之處都很安靜。因為有着沉默的大多數嘛。

沉默不是冷漠。如果上前問路或是需要幫助,和日本人發生了關聯,他就會熱情到判若兩人,甚至熱情到帶你去目的地,打電話問熟人也要幫你問好路。

呵,這幫「有趣」的日本人。

2025年10月29日星期三

懷念「非常突然」的槍神

許先生乃影視圈最佳綠葉,可謂當之無愧。


選擇重看這部較少人提及的「非常突然」。

許先生恰如其分地演好每個角色。












十分搶鏡的槍戰場面。每個角色像足球員互相補位,發揮團隊精神,誰說「槍神」一定要英俊瀟洒?

此外,「暗戰」角色總督察黃啟發的演出也是令人印象難忘,一個行事謹慎的公務員。綠葉所產生的化學作用,特顯主角的聰明機智。

最記得許先生演的「舅父冬」,用「冬菇」代替「果皮」煲紅豆沙,編劇簡直一絕。

藉著幾張圖幾個字,懷念「非常突然」的槍神。

#BENZ雄  #許紹雄  

2025年10月28日星期二

回憶那些年購買...唱片的日子

去年從親戚手上接收一堆唱片,圖中概括地顯示...產品演變過程,水尾時期的製作變得山寨式,例如使用噴墨打印機列印封面,效果粗糙,碟身使用雜牌CD-R燒錄而成。


這堆在九十年代尾出版,光看碟名本身也想不起有何歌曲收錄在內?我估只有他們的忠實粉絲才會知道。


這張碟面設計尚有一點心思。(近年來出現「仿真碟」,是為高檔次製作,偶爾在面書群組平台也有人分享「連正版也不是這樣的」出色製作。)


以張智霖為例,有些翻版商會把歌手其他歌曲收錄在一起,看似大堆頭,令老翻更覺抵買,到現在才最憎這樣安排,想當年mp3還未面世,唱片只有放在CD機內播放。itunes 內置freeDB資料庫竟搜尋到全碟歌名,都是歌迷自行上載相關資料。


foobar2000只能找到這張原版EP的歌名,其他歌辨識不了,證明兩個軟件所使用的「在線資訊庫」不盡相同。順帶一提,有些碟碟內cue檔案出現問題,每首歌開頭dead air 了幾秒,有些碟混進了其他歌手歌曲,碟內最尾那首歌曲只有短短數十秒,十分粗製濫造,似以前家用錄音帶未有足夠空間錄歌一樣,佩服以前錄歌計算精確,盡用卡式帶每段空白位置。


做了小統計,列出親戚擁有歌手...唱片的數量,碟身印刷的字樣編號各有分別,姑且歸納為不同...廠商的出版,個人覺得YYCD質量較佳。

而自己擁有的...碟有些已出現發霉兼甩銀,放在膠盒情況一樣,質量參差。

列表內兩個總數有所差異,畫面左方只統計歌手的個人唱片數量,倒如鄭秀文、許志安各有五隻在手,當中雜錦/外語碟不計在內。


這類圖案碟可遇不可求。


至今自己仍然保留的...碟只有這些。已忘記何時何地購買。


題外話:禮物包括這個裝碟的活動式膠箱,一按機關抽屜馬上彈出,推回去時卻被卡住了,拆開外殼原來有張MD跌在「路軌」中,很好奇它是甚麼歌來的?可是家中已沒有相關機器播,難道再入坑買MD機咩!好難咯。

人總是貪心的,不可能每隻碟細聽一次,回想從前物質貧乏的年代,一盒卡式聽到殘兼食帶,旋律瑯瑯上口,現在一張唱片真正聽得幾多次?大部份轉檔存放在電腦内,通常作備用多過實際需要。

2025年10月26日星期日

扮電台節目_20251026



cuida - csndra/Jvndro
¿Por qué no yo? - Dearveni
Strider - Chic Chameleon
La Luna - Mi Ultimo Fracaso/The Treedome
Seeing You - Pool Girl
===
盡興 - 張與桐
無心傷人 - Serrini
Celebrate - Me and My Sandcastle
不要評論這首歌 - Gordon Flanders
La fin 再會 - Schoolgirl byebye
Circle - The Cheers Cheers
心臟的左邊 - 鶴 The Crane/moon tang
===
Baby Grand - Billy Joel / Ray Charles
秋愁 - 羅文
下次遇見你 - 吳大衛
會過去的 - 黃韻玲
Manha De Carnaval - Astrud Gilberto
安了心 - 張學友
===
Khàron - The Orb
Asherah - Entheogenic
Electrical Storm - PINEO & LOEB/William Orbit / Christina
Rotondo

重溫

https://audiomack.com/zhang-da-ming-1/song/68fdbc70c882e


2025年10月24日星期五

日本人真的吃得好?by RORO

內文轉自作者RORO多年前的著作,我在日本做公務員

日本人長壽,全世界出名。但只要在日本居住一段時間就會發現,他們吃蔬菜水果很少、睡眠時間短、精神壓力大,工作時間長,每一條都不符合國人的養生觀念。當這些前後矛盾時,多把長壽的功勞歸於日本飲食,清淡、營養全面。

比如中午吃日式套餐,一個餐盤端上來,碗碟擺了不少,但每一個分量都不多。種類倒是挺多,有葷有素,蔬菜以醃漬或涼拌為主,顏色也養眼。這種沒有油水的午餐不貴,800日元,但吃不飽。

我飯量不算大,下午也經常餓到想找零食。

為了吃飽,男士們願意花同樣的價錢,選擇唐揚行(炸雞塊)這種油炸肉食,或者拉麵+米飯+煎餃(日式拉麵連鎖店都有這種菜單)的組合。

不吃套餐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日本人的「大眾情人」——便利店。

聽過一個說法,「日本的結婚難這問題,是因為便利店太多太方便」。也並不誇張,便利店確實方便,可以解決所有生活問題,包括最重要的吃飯問題。

午休時,常看到同事在便利店買泡麵或者便當,用辦公室的微波爐加熱,冷的有三明治加果汁,或者幾個飯糰。有次出差,和同事要在外一天。事前他告訴我中午管飯,我對島國的所謂「管飯」 有充分思想準備,都做好了吃冷便當的打算。早上和對方匯合後, 他溫馨提醒說:「我們去7-11買中午飯吧?當然,我來付錢。」他長得胖嘟嘟的,一笑像彌勒佛,我只能氣在心裡了。看來,日本人心裡是把便利店當做正經飯堂的。

便利店買飯,我只拿三明治,因為被麵食和飯食深深傷害過。

在餐廳吃飯總覺得味道不夠,結果發現日本的鹽都撒到了便利店的飯盒裡。

這些既不新鮮也不美味的便利店食物,還被日本人民做出了排行榜。一直保持高人氣,因為真的太便利了。日本社會爭分奪秒,吃飯也要快速解決,以便有更多時間「看起來很忙」。

單身比例越來越高,便利店越來越受歡迎,似乎成了正相關。 另外,日本人也越來越離不開微波爐。

走進日本的超市,會被大面積的冷凍食品貨架震撼。從常見的餃子、披薩,到半加工食品,以及匪夷所思的冷凍炒菜。它們價格低,操作簡單,「叮」一下就能享用。歐美家庭標配烤箱,日本家庭標配微波爐,似乎專為冷凍食品存在。甚至,不用回家「叮」,超市有免費提供的微波爐服務。

高人氣節目《松子不知道的世界》,做過一期冷凍食品專輯,選出了最受歡迎排行榜,前十名上榜食物不乏各種燴飯和麵食,頂飽很重要。

日本料理一向以精緻美味著稱,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那不是日本人的日常飲食。在日本長期居住的法國人總對此嗤之以鼻,覺得他們不會享受普通飲食生活。

遊客們漂洋過海來日本,嚮往着精緻的懷石料理,嚴謹的匠人精神,以及新鮮的食材,而日本人卻在便利店匆忙地消化快餐和冷凍食品。

日本人吃的好不好,還得他們自己說了算。只是長壽這事兒,不全歸功於飲食清淡。發達又充足的醫療資源,才是關鍵。


題外話 轉自李居明會客室

很多人問如何改進財運?最近我在商台玄學節目《潮爆開運王》大爆玄機,引來廣大聽眾極大反響。原來,你經常在家中廚房煮食,哪怕是煮個即食麵,原來都是在招財,這件事很重要。這是我總結了四十多年的經驗,告訴大家這個普通常識,要重視「廚房」致富密碼!

為何男士結婚容易發達?理由是成家立室之後,太太會入廚房煮飯,從風水角度,只要廚房的爐灶經常撻着,你就發達了。但是你經常叫外賣,原則上你的財神就不到位!因為家中的「灶君」就是財神!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請到財神,只要家中有個廚房,經常煮飯!

此外,經常將廚房燈開着,也是大家應有的習慣。燈火即丁火,現已證實丁火就是發達密碼,丁火就是水晶燈,再加上辣椒形燈膽應丁火,水晶燈完全是致富風水,富豪住宅樓底高,適合安裝水晶燈。一般住宅空間有限,可在家居南方放置一盞紅色「丁火燈」,南方乃財神、聚財寶地,經常開燈催旺財富可「丁財兩旺」!電費越貴越旺財。丙火是太陽光,是布施,不是賺錢密碼。

現代人喜歡養貓,原來貓是現代版「天祿」,大利財運。貓是寅木,象徵春到人間生機勃勃,有活力用衝勁去賺錢,招財貓文化源於此。此外,風水學中忌開西北、西南窗,會令男主人、女主人破財,若需通風,也是開一陣後馬上關上,並拉上窗簾,記住西北、西南放櫃子或財箱才會聚財。記住以上財富秘訣,先在南方放一盞丁火燈!

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

轉:超人歷險記玩具公仔


在網絡遊走,尋回記憶,童年曾經擁有類似這個「歸來超人」,但屬於老翻的軟膠公仔,廠商以雙色塗裝,年代久遠關係,印象糢糊。


Marui公司差不多三十年前復刻過的MAT戰機模型,卻未見過盒側廣告展示中的超人,組裝完成後的飛行形態,造型有點像片集中出現的模樣。


透過不同來源的網圖,展現模型大概。



呀!用電池推動車葉飛行。


以下試圖翻譯日本網民Toshiki的描寫:

這是1971年播出的片集,暴露了自己的年齡,但這是令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超人,因為那是在下上小學的年份。


該套件是之前在雅虎拍賣上買到的廢置物品!於是將它進行修復。


主要零件幾乎完好無損,但內部的電極部件因電池液漏腐蝕而破損不堪,從銅板上切割出相同形狀取代之。

從馬達到腳尖的螺旋槳,透過一根長延長軸連接,原本是用類似自行車內胎閥芯的橡膠部件連接,因為劣化嚴重,這次修復時,改用線圈彈簧作為連結部件的替代品。



原本是用AA電池驅動的,現在市面上容易買到的AA鹼性電池比當時的錳電池稍微粗長且重得多,所以用魚絲吊起來時,一開始姿勢會前傾。此外,即使電壓同為1.5V,電池本身的電流差異導致功率與錳電池不同,試飛時以超快的速度打轉。

因此,嘗試改用AAA鹼性電池放入尺寸轉換盒中以減輕重量,並使用CRD元件將電流限制到與錳電池相同的程度,透過這些措施,速度似乎穩定下來,讓人可以安心地觀看。


由於原本的螺旋槳遺失了,因此使用 3D-CAD 建立相同形狀的零件,並透過立體打印機把配件列印。


塗裝方面,以白色為底,眼睛以外的部分全部使用罐裝噴漆噴上「意大利紅」,然後仔細遮蓋圖案後,再使用罐裝噴漆噴上銀邊。

最後,由於超人總是看起來有點髒,因此在紅色部分稍微做了舊化處理,但不太明顯了…

===分享文完===

#帰ってきたウルトラマン

#東京マルイ ノンスケール 空飛ぶ






順道刊登超人片集出現的飛行形態圖片,及吸引觀眾視覺的MAT戰機道具。

題外話:

電台不思進取的程度令人驚訝,或許已經無計可施,創新?守舊?排陣終於因員工離職而有所改變,希望是整個台節目的變陣吧?希望多些music show節目,不要那些自說自笑/口水多過茶/歡樂今宵趣劇電台化的胡鬧節目,很難想像兩個類近資訊節目各自在下午/黃昏時段出沒,題材好像鬥不重覆,多宣傳香港傳統文化是好的,但五天都賣弄關子十分悶蛋,明明半小時說完的内容,斬件五天又無其值得追聽之理。晚間地獄時段自生自滅的節目不聽多年了,或許找歌手客串主持節目,與DJ一同分享心水歌曲,分類廣泛,另類也可,倒如由英文字母順序開始介紹相關樂隊/歌手作品,每晚不同人選,宗旨是少說話多播歌。

電台節目最重要的是甚麼?就是那直播氣氛,更令人懷想當年聽節目時的熱鬧,可是現代人懶得交關,星期六日播出的盡是錄音節目,心態上覺得邊有人聽吖?就像演員從不看回自己演出一樣,俗語說:打發工夫還乜乜,反正糧照出,假照放。明明做電台是困身的,節目播放時卻在另一處地方現身,口中掛著身兼幾職哪有不可的道理。

最現實的是,連曾經是聽眾的人也認為,這些XX節目哪會有人聽吧?無可否認經營電台真是艱難的事,吸引人收聽和擁有廣告客戶同樣重要。

今年年度903叱吒頒獎禮口號十分醒神有趣,「難先要你做」,正所謂「有能者居之」,齊打逆境波,富有激勵人心振奮意義。

頂,硬上,眺,那星。真地道的香港人話。從前事情發生了才作出批判,現在還未經歷已被收檔,在這個甚麼也超前部署的年代,荒謬不荒謬?不用言明。

放心,這裡沒人看的。

隨機精選文章

追蹤者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