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有點重覆了「杜麗莎與你」年代做過的意念,新鮮感大減。
主持並會走訪戲院訪問負責人何家駒,參觀戲院幕後操作情況,包括菲林處理、「走片」過程及製作廣告畫經過,讓觀眾加深了解電影行業的認識。
八十年代已說著市區空間不足,舊式戲院相繼拆卸,換來建成各類高樓大廈,迷你戲院將在多層大廈內營運。
此乃社會循環不息的運作。
「...電影場場爆滿,經營戲院是否那麼好賺?」
「(當時)法例規定,戲院物業上層不能設有樓宇存在,若戲院拆卸重建,新建大廈作出租寫字樓之用更好賺。」
主持和嘉賓討論電影由誰人發明,每個國家也有自己的答案。
話說一套電影共有九至十個本,每個鐵盒為之一本。
一卷千尺菲林藏在盒內,每本藏有大約十分鐘左右內容。
通常一間戲院擁有兩部以上放映機,一部九十分鐘長度電影共有九本底片,每本需要放在機器接力播放,由AB兩組輪流交替,達至一戲呵成地放映。
遇上經常播放的熱門電影一旦出現「斷片」情況,放映員馬上作出補救,先關機,把斷了的片接駁,順著軌道放回機器內,繼續放映。
此外,戲院亦有所謂走片情況,同一部影片拷貝不夠,一間播完「一本」,再交由另一間播。故每間戲院電影場次時間各有不同。例如A戲院有七時半場,B戲院開七時四十五分。
(印象中其他節目介紹過有專人駕駛電單車負責圍內走片)
每間戲院也設有獨立畫房,以美術形式宣傳影片上映。
後記
玩這樣文字編輯實在像在工作中,邊聽錄音,寫下筆記,按照原話意思二次描寫,享受過程,通常自我陶醉居多,在此非常感謝曾經留言回應的腦友記。
#回憶電影行業點滴
























.png)







.png)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